第521章 新首都计划(1 / 2)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前,南京堪称是南方第一大城市,城墙方圆一百余里,城内有人口一百多万。太平军攻占南京之后,大量人口外逃。
因为城内粮荒,洪杨又驱逐百姓出城。经过天京事变,南京城内军民死伤无数。
等到革命军入主南京时,南京人口已经锐减至二十多万,商业萧条,百废待兴。帝国宣布迁都南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经营,南京城迅速恢复了元气。
杨烜雄心勃勃,决心把南京建设在东亚数一数二的大都市。为此,他指示南京特别市制订了“新首都计划”。
与上海特别市的“大上海计划”相似,“新首都计划”致力于推动南京的城市建设。不同的是,南京乃中华帝国的首都,帝国将从国家层面,倾力支持南京市实施“新首都计划”。
经过长时间的论证、讨论,“新首都计划”终于出炉。今天,军政委员会将讨论研究该计划,一旦通过,将立即付诸实施。
众委员对此都很感兴趣,提前翻阅了“新首都计划”。
计划书第一页是序文,由杨烜亲自撰写:“首都之于一国,不唯发号施令之中枢,实亦文化精华之所荟萃。南京其前途发展,殆不可限……
“正惟其气象如此之宏伟,则经始之际,不能不先有一远大而完善之建设计划,以免错误,而资率循。此计划不仅关系首都一地,且为国内各市进行设计之倡……
“一国必有一国之文化,中国为世界最古国家之一,数干多年,皆以文化国家见称于世界。国都为全国文化荟萃之区,不能不借此表现,一方以观外人之耳目,一方以策国民之精神也……
“今者国体更新,治理异于昔时。首都公共建筑,为国民精神之展示,必当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本诸科学技术之原则,集中吾国美术之优点……
“建筑、道路、桥梁,皆应有发扬蹈厉之精神,应有雄伟庄严之形式,应有尚武进取之精神。故建设新首都,实乃帝国建设之大事,亦吾华人对于世界文化上所应有之贡献也……”
虽是薄薄一本小册子,却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为此,南京市特别成立了一个国都营建办事处,吸收了许多技术专家,包括暨南大学堂工学院建筑系的教授、样式雷家族骨干。
满清宫殿、皇陵、御苑等重要宫廷建筑和皇家工程,几乎都承包给雷氏家族。雷氏祖籍江西,世代从事建筑、木工工作。明末清初的时候,一部分雷氏开始迁居南京。
三藩之乱结束后,满清最终确立了对中国的统治。以雷发达、雷发宣为首,部分雷氏族人开始来到北京,参加营造宫殿的工作。
雷发达的精湛技艺受到了清廷的青睐,他很快就被提拔为样式房的总管。样式房是清代皇家建筑样式的专门设计机构,所有待建待修的皇家建筑和大型建筑,都要经过样式房的设计与监工。
自此之后,雷氏家族长期掌管样式房,形如世袭。
大致从道光年间起,道光帝生性节俭,朝廷财政短绌,无力大兴土木。北方的样式雷家族,手中没了工程,收入锐减。
上海推进“大上海计划”,帝国在南方兴建铁路、桥梁,吸引了许多雷氏族人前来效力。
根据《新首都计划》,南京将根据不同功能,规划六个区域:
(一)朝阳门外、紫金山南麓为政治区,主要容纳各类国家机关。这片区域面积宽广,位置适宜,地势起伏,易营造优美的景观、恢宏的建筑。
此地远离旧城,拆迁、征地成本低;地势相对较高,易于防守。平地起高楼,亦有助于除旧布新,给国民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鼓楼以北,傅厚岗一带为市级行政区。这片地带地势高于附近地区,可以凸显市府的尊严,引起市民的注意。这片区域面积宽广,交通便捷,距离居民区较近,方便实施市政,体察民情。
(三)长江两岸及下关港口为工业区。长江南岸为第一工业区,以发展污染小的轻工业为主。长江北岸,以浦口为中心,为第二工业区,优先作为重工业基地。
南京港口也将分为下关、浦口两部分,分别配合两大工业区,助力工业发展。
(四)明故宫、新街口一带,规划为商业区。新街口一带一直都是南京城内的繁华商业区。明故宫一带区位优越,地多空旷,易于规划,便于建设商业设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