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给皇上炼丹(1 / 2)

加入书签

这一次吴忧单膝跪在御座前,皇帝周起沉吟片刻,提高声音说道:“孝北王吴忧忠孝皆全甚得孤意,赐五珠王冠,赐免死金牌,封征西军大都督,赏双王俸禄。”

满朝文武大臣皆震惊不已,大殿之中除了皇帝的回音之外鸦雀无声。

五珠王冠代表什么,在王冠上镶嵌五颗宝珠的在此之前只有两位,就是太子殿下和镇王殿下,是皇帝的亲儿子。

一个刚刚被第五豪杰收为义子的小孩子就得到了这样的地位,任谁也不相信这孩子会是义子,但凡长点脑子的都猜得出这孩子肯定是第五豪杰的亲儿子。

按北苍律制,亲王之子满五岁向皇帝请名,这就非常明显了,就是第五豪杰掩人耳目的手段,就是一直隐瞒到了孩子长大,再看皇上那种表情,摆明了皇上也是早就知道的。

免死金牌,那东西从北苍立国之始一共就发出去过三块,算今天这块是四块,另外三块就是为北苍立下不世之功的三大家族每家有一块。

这孩子寸功未立就得一块免死金牌,傻子都看得出实际上是给第五豪杰的。

还有赏双王俸禄,那就是一个人拿两个王爷的俸禄,在北苍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是首开先河!

至于什么征西军大都督倒不值一提,不过是个虚职而已,挂个名头,但挂上官职也得给俸禄,大都督可是正三品的官职,又是一份俸禄。

正常情况下亲王的儿子是世子殿下,只有第五豪杰死了吴忧才能继承王位,现在可倒好,北苍大陆又多一位小王爷。

当然,满朝文武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如果说征北大将军周玉是北苍帝国的金梁玉柱,第五豪杰就是北苍帝国的定海神针,没有大将军第五豪杰,西凉早就冲进北苍大陆了。

之后的事情就更离谱了,孝北王谢恩之后又被皇帝亲赐座位在皇帝御座旁边。

皇帝接下来又宣布朝会第二道旨意,宣火真郡文武榜双夺举人的苏铁蛋上前听封。

少年走出班列上前两步跪倒以头触地,不能抬头,没有皇帝允许就抬头就是大不敬之罪。

“封苏铁蛋御前金鳞卫,赐金鳞刀,再封苏铁蛋为火真郡南林道折冲府正六品上昭武校尉,赏金百两,赐田千顷,恩赐上殿不跪,离帝京前苏铁蛋御前陪驾。”

对于少年的恩封其实就很合情合理了,正六品的昭武校尉,不是什么实权的校尉,不领兵权,只出谋划策,管理后方军政。

至于赏金和赐良田千顷,这也都是昭武校尉应有的,但是恩赐上殿不跪就有很大的说道了,御前金鳞卫是皇帝最亲信的护卫,而且皆是武道强者,能当金鳞卫,可当万户侯啊。

少年谢恩退回,然后就是各地来皇城的官员上奏表,皇帝一个一个的处理,文武大臣们会给出意见。

因为没有少年什么事情,所以少年便静静地看着,觉得当皇帝也是那么舒服,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还不如当个县官呢。

召见完各地官员,文武大臣们开始上报最近北苍边境的军务和各地出现的天灾人祸。

尚书省各部上报官员任免升降,还有哪些官员被弹劾腐败,中书省中书令上报,火真郡临西凉边境有西凉大军云集,第五豪杰已上表请求出征,誓言再将西凉国边境向西推出五百里,以西凉响水河作为边境界线。

门下省官员上奏东办提司府在各地查办西凉谍子超过百人,请奏扩大东办提司府编制,在原有两营共两千昆吾卫的基础上再增设一营,以保皇城内部肃清。

皇帝处理事情井井有条,只是在大殿上简单扼要地下达命令,真正要处理的事情会在大朝会结束之后在小朝会上决定,那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首脑人物才能参加的了。

整整一个多时辰,少年只能站在大殿上,后来觉得实在无趣,索性闭目养神,直到快要散朝的时候又听到司仪官喊到他的名字。

“金鳞卫苏铁蛋殿前无礼殴打孝北王,罚三日不可离宫,于乾坤殿炼丹司劳役。”

少年本来是急着要回去的,因为唐子伦应该也快要到北苍皇城了,有很多事情少年要问欧阳天云,另外少年还要去东办提司府找一个人。

可皇帝的圣旨不敢违抗,虽然这只是皇帝为了留人开的小小玩笑,但皇帝金口玉牙哪能随便说说。

散朝之后吴忧直接被皇帝周起带走,少年被御前大宦官总管何仪亲自带往乾坤殿。

出了皇宫大殿,少年和大宦官何仪走在前面,后面跟着十几个丫鬟和小太监。

宦官总管何仪走在少年身前半步,不敢多走,一边走一边陪着笑脸。

现在满朝文武都知道,新封的小王爷吴忧已经成了皇帝眼前的红人了,又都看到皇帝所用丹药由这位少年拿出,皇帝为什么让少年炼丹司劳役?不过是个借口罢了,那枚丹药皇帝甚至没有让人去验一下有没有毒就吃了,说明什么,这就是信任。

所以谁都能看出来这少年成为宠臣是稳了,能做到御前宦官大总管,那是什么人,察言观色最会揣摩人心,一边带路一边小心地和少年搭话。

“苏大人,您可受累了,这炼丹司呀,辛苦得很,皇上的意思是让苏大人指导指导那些炼丹士,然后等皇上散了小朝会,等中书令和各部尚书都走了就会召见苏大人啦。”

少年微微点头,笑道:“在下在火真郡时便听大将军提起何貂珰,何貂珰可是皇上身边的大红人,以后在下在宫内还需要何貂珰多多关照了。”

貂珰这一称呼,是为赞誉皇宫之中地位崇高的宦官,这种被皇帝信任的大太监以御赐貂尾为冠饰,冠首佩金珰,也有称貂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