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世纪难题【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某种程度上说,第五代在电影语言现代化上比第四代走得更远。

        第四代贯彻了照相本体化以及纪实美学,把过去创作思维中那套戏剧电影的观念给打破了。

        第五代更注重电影的本体性,让视觉元素成为了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以国师为例,他在这方面走得非常极端,在《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种大色块的很刺眼的视觉呈现,以前还没有人这么做过。

        概括起来说,第五代使电影成为电影。

        电影不再是文学或戏剧的附庸或者表达工具——电影回归了它自身。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五代导演让华国电影获得了和世界电影平等对话的渠道。

        内地的第五代,和以许鞍、徐老怪等为代表的香城电影新浪潮和台湾新电影,共同构成了八十年代华语电影的崛起,使得华语电影成为国际影坛的一股重要力量,成为世界电影多元潮流中的一个浪头。

        华国导演很少从自我的艺术观点出发,更多的是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前行。

        三十年代的作品多为救亡图存的主题,到了四十年代后期,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所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这类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盛行一时。

        第四代导演赶上了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的浪潮,西方的纪实主义理论和照相本体论观念也传入华国,所以第四代成为新的电影理论和社会主流思潮的最早实践者。

        华国导演拍电影一定要和社会发生某种联系,否则这就变成了一个人的独语和独白。

        西方很多电影是游离于社会思潮之外的,表达个人对电影的理解。

        而华国文化很难接受这种自说自话的创作。

        它必须要有所回响,对主流做出回应——或者是认同,或者是质疑,更像是一种唱和。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代际划分没这么明显了。

        拍商业片或者坚持个人风格,导演自由选择的余地更大。

        这也是为什么陆晨虽然有点瞧不上国内的这些导演,但是也不得不给他们竖起大拇指的原因。

        他们以沉重的民族反思和文化寻根开始创作道路。

        而陆晨他们的选择则比较自我和轻盈。

        九十年代,第六代导演以个人成长经历和青春残酷物语登上舞台。

        他们的电影非常个人化,摆脱了宏大叙事,而关注个人的生命体验。

        早期很多导演都带有强烈的反叛意味。

        华国电影过去没有青春片,缺少青春和成长之痛的主题,在第六代这里全都出来了。

        这么说吧。

        华国电影商业化进程中,国师他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商业化之后,他们又很难达到观众的期待。

        国师他们对华国电影有贡献,

        这点是母庸置疑的。

        他们对黄华国电影市场的开拓功不可没。

        21世纪初期,没有人认为中国电影能够赚钱,也没有人知道华国的电影市场到底有多大。

        当《英雄》卖了两亿人民币,所有人都惊叹华国电影竟然能卖钱,而华国竟然有这么大的电影市场。

        《英雄》就相当于一个探路石,它让人们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由此才有了后来十年的大发展。

        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早期,在计划体制的基础上,第五代没有太大的压力,可以尽量去实现个人的艺术追求,探索电影语言的突破,所以早期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们的前卫性。

        在进入市场之后,他们一直开拓市场,并努力适应观众的口味,他们的先锋性和前卫性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丧失。

        其实这也是一种自然生长,年轻的时候自然更先锋、张扬,世界艺术史的规律也正是如此。

        他们就像一辆火车,原本在既定的轨道上走,但是新世纪以来这条轨道消失了,此时他们唯一可以把握的东西就是票房。

        所以无论是张一谋还是陈凯戈,都不约而同地去拍大片。

        他们在拍大片的间隙也去拍一些关注人性的作品,但这些都是比较小的题材,也没有很强的思想力度。

        其实可以看出,他们在艺术片和商业大片之间还是有些徘回,游移不定。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

        就是改革之后,将华国电影带向世界的所谓“第五代导演”,进入新世纪之后突然象变了一个人,大部分导演的创作水平出现了塌方式的下滑!

        为什么会想到这点呢?

        最近很多导演的电影还没有上映,就遭到了专业影评人的口诛笔伐,很多电影在豆瓣网的影迷评分也是很低,

        比如国师的《长城》。

        陈凯戈的《道士下山》。

        专业和民间双双否定。

        两位导演可是相当的出名的,前者是拍出过《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伟大作品的人,被丑国某着名影评人评价为“张一谋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伟大的,就算是并不那么优秀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也是一部佳作”。

        而后者有《霸王别姬》和《荆轲刺秦王》等,《霸王别姬》在各大电影排行榜上几乎都排在华语电影的第一名。

        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师交出过包括但不限于《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大失水准之作,

        而陈凯戈更是有像《无极》这样几乎成为自己导演生涯污点的作品。

        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难道真的是所谓江郎才尽?

        其实,和陆晨他们这些新生代的导演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一是,陆晨他们这些人的崛起,持续带来好的作品。

        二是,同属华语电影圈的海峡对岸——台城,与第五代导演几乎同时代出身的几大导演,

        无论是2000年以前,还是2000年以后,几乎部部是精品。比如李按。

        通过与这两个参照系的对比就会发现,

        陆晨他们这些新生代的导演和台城导演较少受到2000年后电影大踏步商业化的影响,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与商业电影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再举一例,星爷,虽然很多人认为星爷2000年后的电影也在走下坡路,

        但是陆晨个人认为,星爷的电影虽然形式在变,但要展现的主题始终如一,华语电影圈中没有哪个导演的作品能够像星爷一样以戏谑的方式表达如此动人的“纯真的爱”和“童心”的。

        所以周星驰是一如既往的,除了《长江七号》略差,也没有水准之下的作品。

        反观内地国师他们,创作水准几乎是集体沦陷,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进入2000年以后,几乎都毫不犹豫的拥抱了商业与资本,在自己对电影的艺术追求和商业利益之间思想挣扎中,全面倒向了商业,自动缴械投降。

        换源app】

        无论是专业影评人,还是普通电影观众,都对第五代导演表示失望。

        拍药神。

        主要还是想给让这些导演多一个选择罢了。

        既然出不去,那就没有必要把目光放在国外,就盯着国内的电影市场就行了。

        ……

        回归正题。

        《你的名字》败下阵之后。

        《血战钢锯岭》,《少年巴比伦》,《摆渡人》接着上映。

        虽然也给《药神》造成不小的冲击,但是,还是没能吧《药神》给拉下马来。

        贺岁档,四连冠。

        这项荣耀,绝对是对《我不是药神》的最好褒奖。

        此时,这部电影的总票房已经突破了40亿。

        但是大家都知道。

        这部电影已经走到了头。

        而陆晨他们也没有把这部电影送往海外的想法,所以,这应该就是《药神》的尽头了。

        虽然已经知道了《药神》的尽头,但是却没人能高兴起来。

        没办法。

        《药神》还没下映,《功夫熊猫2》那铺天盖地的宣传就火了起来。

        没错。

        《功夫熊猫2》也要上映了。

        《功夫熊猫2》和《我不是药神不同》。

        《功夫熊猫2》那可是要走出国门的。

        因此。

        曾佳早早的就飞往国外,安排《功夫熊猫2》在海外的上映事宜。

        提前把所有准备事宜都处理妥当就等《功夫熊猫2》上映。

        上一部《功夫熊猫》在海外圈了不少的粉的。

        在嘉星传媒对方宣传之下。

        国外的很多观众都知道,东方的功夫片又要来了。

        期待的不光是国外的观众。

        包括国内的观众也是相当的期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