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野心勃勃(1 / 2)

加入书签

与苗沛霖所想不同,赵源的的确确在专程等他。

自从苗沛霖给赵源投了书信以后,赵源才意识到有这么一个家伙,并很快就意识到了苗沛霖的价值。

原因也很简单,在原本历史上,这位苗沛霖的确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正如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给左宗棠、罗泽南这些人带去了新的可能,原本仅仅只是一个秀才出身的苗沛霖也同样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他原本跟许多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一样,将科举当成了进身功名的主要途径,但是直到三十岁的时候苗沛霖才考中了秀才,成为了一名县学生员。

然而,身份的改变也并没有给苗沛霖带去真正的蜕变,苗沛霖依然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只能靠着在家乡当蒙师来养家糊口。

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后,苗沛霖终于找到了机会,他先是投入到了捻军帐下,得到捻军头领张乐行的看重,为其迎为上宾,礼遇有加,让他做一个师爷。

然而,苗沛霖反而看不上张乐行这种草莽英雄,踌躇满志地跑到了寿州知州金光筯那里,毛遂自荐担任团练练总,而寿州知州金光筯对眼前这个穷措大却并不欣赏,使得苗沛霖碰了个钉子。

直到捻军一路打到了豫东后,当地的地方团练损失惨重,一些人这才想起了苗沛霖,让他出来带兵,而苗沛霖也抓住了这一次机会,他打着所谓‘御捻’的旗号,在地方豪绅的支持下开始组建团练,自号苗家军。

苗沛霖深受老乡朱元璋的启发,也提出了一道所谓的‘高筑寨,广积粮,先灭贼,后称王’策略,他在豫东进行了大规模的筑寨建设,在豫东的广大农村修建了大量的圩寨,从而有效地抑制了捻军的发展,并在短短四年时间内成为了据有圩寨数干,拥众十余万的地方势力。

在赵源的了解中,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像苗沛霖这样的人才着实不多,他或许不太擅长打仗,但是跟曾国藩倒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二人都擅长结硬寨打呆仗,利用正确的战略思想来弥补战场上的短板。

不过历史上的苗沛霖最终结果并不算多好,此人先是投靠了清廷权贵、钦差大臣胜保,在清廷一路官居二品,与大名鼎鼎的湘勇、淮勇也相差无几,完全可以变成一支‘苗勇’,但是苗沛霖野心远不只有如此,他错误的判断了当前的局势,认为割据一方的时机已经来到,便立刻竖起了大旗,建立了建立天顺王国,自称‘河北天顺王’,与清廷分庭抗礼。

然而,就在苗沛霖开始公开反清以后,清军很快云集皖北,而苗沛霖眼见进攻颍州无望,又转向投靠老上司胜保,要求反正。

胜保自然就答应了下来,跟苗沛霖约定对捻军发起进攻,里外夹击下大败天捻联军,导致张乐行被包围。

按照道理来说,苗沛霖作为一个已经背叛了一次清廷的官员,此时不应该再有别的想法才对,然而苗沛霖犯下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故意放走了张乐行,此举使得清廷大为恼怒,指责苗沛霖作战不力,有意通匪。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苗沛霖可谓是两面不是人,但是这家伙倒好,为了平息清廷的不满,苗沛霖又将主意打到了陈玉成的身上,秘密派遣人去会见陈玉成,声称愿意跟英王一同反清,从而将陈玉成等太平军将领诱骗到了寿州,紧接着就派人将陈玉成等人拿下,导致年仅二十六岁的陈玉成慷慨就义。

可以说,苗沛霖就是一个首鼠两端且毫无道义可言的败类,因此此人最终也没有得到清廷的信任,只能走投无路下选择再次起兵,而这一次起兵后却无人再来帮助苗沛霖,于是此人很快就战死蒙城,纵横淮北十余年的苗家军也随之灰飞烟灭。

在赵源的内心里,他对这种人是极为不齿的,按照正常情况下,自然不会选择给这种人任何机会——但问题是,当前的局势已经让太平军似乎有做大的危险,赵源便萌生了在淮北插钉子的想法,而主动投书送上门来的苗沛霖便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当然,赵源并不指望能获得苗沛霖的忠诚,他只希望苗沛霖能够当好一根搅屎棍的角色,在淮北给清廷也好,给太平军都添添堵。

很快,在左宗棠的指引下,苗沛霖毕恭毕敬地进了花厅,向赵源行了大礼。

“学生苗沛霖拜见汉王殿下。”

“苗先生请起。”

赵源轻轻抬起了手,示意苗沛霖看座,笑道:“本王已经看过了苗先生的信,对先生的策略倒是颇为感兴趣,没想到苗先生身居凤台,却对天下大势看得如此透彻。”

听到这番话,苗沛霖顿时心中一喜,道:“学生纵观殿下起兵,只觉得殿下一直都是走一步看十步,对未来发展把控极为精准,故而才想到殿下用太平军为锋,应该隐藏着一盘大棋......而如今复汉军急需发展内部,故而学生斗胆猜测,殿下恐怕想用捻军之勇。”

一旁的左宗棠和罗泽南对视了一眼,二人皆含笑不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