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禁鸦之功(1 / 2)

加入书签

汤阴之战结束后,北方形式风云变幻,僧格林沁残余兵力一路退到了山东临清,而绵愉、奕山、奕湘、肃顺以及曾国藩等人则率部退往了济南,其部兵力准备直接撤往京畿方向,以挽救当前危局,只是清军经过这一场大败后,战马、火炮、辎重几乎全部丧失,也使得清军残军的情况并不乐观。

与此同时,为了稳定山东地方人心,曾国藩临危受命,与山东巡抚陈庆偕一同留下训练团练,以抵御太平军的进攻。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曾经咯过血,后来身体虽然痊愈,但却一直不太健壮,这一次清军遭遇到了沉重打击,再加上沿途奔波之苦,使得曾国藩旧病复发,接连生了几日的高烧,众人急忙延请了大夫前来看望,却都束手无策。

眼看着曾国藩就要一病不起,绵愉专门派人找到了衍圣公之后孔繁灏,而孔繁灏在山东人脉关系身后,替曾国藩介绍了一位年近九十的老郎中,老郎中来给曾国藩诊了脉,开过处方,几剂药吃下去,居然起死回生了。

得此机缘,曾国藩与孔繁灏之间倒有几分关系莫逆的味道,二人互相都极为赏识,尤其是孔繁灏对于曾国藩的到来极为欢迎——原本训练团练这个事情应该落在孔繁灏的身上,山东巡抚陈庆偕不止一次派人来要求孔繁灏出山,但是孔繁灏被太平军的军威给吓到,生怕将来太平军打入山东后双方没有转圜的余地,于是死活也不肯松口。

等到曾国藩来到山东以后,孔繁灏就如同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死活要求曾国藩来负责训练山东团练,这么一来也就使得曾国藩实质上成为了山东团练的缔造者。

乱世英雄辈出,就在清军大败的当口,苗沛霖竟然在安徽宣布反清,还趁着清军北撤的功夫取了徐州,还大肆招抚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沿途义军,将势力直接延伸到了山东。

所有人都知道,破鼓万人捶,却没人预料到第一个站出来的竟然是安徽地方上的一支团练头领。

得知了这一消息后,曾国藩顿时感觉到心惊肉跳,他明白这一情况绝非偶然,天底下还有更多的野心家等着跳出来,尤其是两江集团,本身就不太靠谱——他压根就不会相信,林则徐、潘世恩这些人会给大清朝尽忠。

而这么一来,也就意味着山东将会在两面甚至三面同时承受着来自义军的压力,这也使得曾国藩心中愁绪万分,而他也得知了穆彰阿引咎辞职的消息,这一次没办法再去找老师求援,只能被动地在山东备兵备战。

曾国藩将大营设置在了济南,诸事安定后,便立刻开始着手筹办两个工厂,一是火药厂,制造火药;而另一个则是军械厂,负责制造军械,二厂皆委托杨国栋负责,唯一缺乏的银子方面,只能请求山东巡抚陈庆偕拨下二十万两银子,以做前期的准备。

然而山东巡抚陈庆偕却写来书信,声称库银已经尽数调往京城,眼下山东藩库已经没有存银,希望曾国藩能够自筹军饷。

得知这一消息后,曾国藩顿时有些气愤不过,他留在山东协办团练,却没想到无钱无人,顿时有些泄气,而就在这个时候,却有一人上前来声称能够筹到饷银。

此人来头并不算大,是前几天来投奔的万载县举人彭寿颐,此人过去在江西办过一段时间团练,只是后来随着复汉军一路攻到万载,他一路跟着溃军逃到了两江,后来打听到曾国藩在河南办团练,他就也跟着过来投靠。

曾国藩原本对这个投奔过来的举人并无兴趣,却没想到此人竟然大言不惭,声称能搞到银子,这就使得曾国藩来了几分兴趣,将信将疑地问道:“你有什么法子?”

彭寿颐倒也不是一个空口夸夸其谈的家伙,他立刻开口道:“学生有三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曾国藩眉头微微一皱,他倒是没有想到彭寿颐居然张口就有三个办法,显然有些夸夸其谈,态度顿时就冷了下来,缓缓道:“那你不妨就先说说吧。”

“这第一个办法,学生以为得请孔大人出面,他的面子山东巡抚陈大人多少会买一些,二十万两银子固然拿不到,但是五万两十万两总能拨一些下来。孔大人一直都很担忧太平军进入山东的问题,有大人出面去说项,他应该不会拒绝。”

听到这番话时,曾国藩顿时有些哑然失笑,他这些时日竟然有些忙糊涂,居然忘记了去联络这位孔子后裔,有了他出面,就算山东巡抚陈庆偕不愿意拨银子,孔家和山东大户总不会一毛不拔。

曾国藩很赞赏彭寿颐的忠诚灵泛,心中已经极为满意,脸上却没有显露分毫。

彭寿颐继续道:“至于这第二个办法,学生愿意孤身前往两江,说服林大人拨付几万两白银与山东练兵,想必林大人为了国事考虑,应该不会拒绝。”

曾国藩缓缓点头,若说去找旁人要钱难,可是找林则徐去要钱,还打着山东团练的旗号,想必多少会给一些,这也是为盛名所累的一种表现,不过曾国藩到这里也看得出来,彭寿颐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家伙。

果然,彭寿颐缓缓说出了第三个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若是前两个办法能筹集到二十万两银子,学生也就不用说第三个办法,毕竟这个办法有伤大人清誉。不过若是前两个办法筹集不到银子,那么这第三个办法最可靠,也最有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