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殊途同归(2 / 2)

加入书签

赵源缓缓道:“过去中日之间的关系虽然存在很多波折,二百年前还爆发过一场壬辰倭乱,但是当时此战与现如今的德川幕府无关,且德川幕府当国以来,中日关系一向趋于稳定友好,因此眼下汉王府与日本德川幕府之间,也需要建立一条和平交流的通道,将来面对外辱也可互为盟友,以图共同发展。”

听到这番话,大久保利通顿时面露喜色,道:“得殿下此言,在下实感激涕零。若是殿下愿意遣使赴日,在下愿为向导。”

“本王正有此意。”

赵源面带笑容,将俄罗斯有志于远东的情况尽数说了一遍,道:“大久保君,你应该明白,中日与俄罗斯在远东上有共同的利益基础,而这一次复汉军北上海参崴一事,便需要在后勤方面得到日本的支持。如果有可能的话,将来两国可以互相开放通商关系。”

大久保利通沉吟了片刻,道:“启禀殿下,在下愿意为御俄一事从中奔走,力促双方关系达成,但是通商一事或许有些困难,毕竟日本还在实行闭关锁国令......”

说起闭关锁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满清。但实际上,日本在闭关锁国这件事上做的更加极致。

日本最早的闭关锁国令是由日本德川幕府第二代领导者德川秀忠提出,他从1633年到1639年短短六年时间内,先后下达了5次锁国令,逐渐将日本本士所有的外国人进行驱逐,并且禁止与外国人通商,其中只有华夏和荷兰能有限进行通商。

实际上,在日本德川幕府早期,幕府所执行的政策相对十分开明,在江户时代外国人是可以在日本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日本人也可以出海经商,尤其是德川家康统治的时代,幕府为了充实自己的财力,曾积极奖励海外贸易。日本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但后来日本在和外国人交往中,却让日本认识到了闭关锁国的必要性,只因为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外国传教士大规模来日传播天主教。

尤其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日益增强,那些信奉天主教的地方封建主不仅通过海外贸易获取大量的利润,同时也从西方国家输入洋枪、火炮,使得这些地方藩主具备了同幕府分庭抗礼的军事实力,对当时力图加强中央集权的德川幕府而言,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挑战。

此外,天主教传教士也在这个过程中大肆宣扬教会,宣称上帝高于一切,对上帝的信仰必须超越对幕府将军和对天皇的忠诚,这些都对当时的幕府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从1639年以后,日本德川幕府一直在执行闭关锁国令,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对华夏入侵的同时,也逼迫日本颁布了‘薪水给予令’,当然这个薪水不是指工资,而是指允许外国船只进入日本港口,来获取食物、水、柴薪,但是不允许上岸。

当然,中日之间的闭关锁国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比如双方虽然都禁止过天主教,但是与德川幕府对天主教严厉禁绝、对天主教徒残酷迫害不同,清朝的禁教手段相对温和,对传教士也只是驱逐出境,直到鸦片战争时期,国内百姓对于外夷的态度才出现了激烈化的转变。

在经济贸易方面,中日两国都采取了‘一口通商’政策,其中清朝对外唯一开放的口岸是广州,日本开放的唯一口岸是长崎,不过双方也存在相当大的区别,其中清廷以‘天朝上国’自居,以广州进行通商纯粹只是为了彰显朝廷‘圣恩’,日本则是更加积极主动,他们希望更多了解西方的文化和科技。

尽管中日都是儒家文化圈的一员,但是华夏整体还是偏向于封闭和保守,清政府不仅排斥天主教,更排斥一切西方科技文化,严格限制它们在中国的传播。日本则具备相当的开放性,对于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十分感兴趣,因此一直被允许输入与天主教无关的科技、文化图书,天文、地理、历史、船舶、武器、医学、动植物学等西方书籍大量进入日本。

在历史上,日本从从1771年至1825年日本翻译的欧洲科技文化著作多达500多部,光是翻译者就超过了一百多人,而同时期的华夏在这方面的进步却十分寥寥。

赵源下意识叹了一口气,他虽然对日本的感官极差,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日本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治维新的成功,有其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正因为这一思维的区别,导致日本在‘黑船事件’后,对外部形势观察得更加清晰全面,对民族危机的认知也更加深刻,这才使得日本顺利实现了明治维新,而反之华夏则与日本‘殊途同归’,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大久保君,本王并没有质疑贵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实际上在本王看来,小国在没有足够的自保力量之前,闭关锁国是在所难免之事。但是话说回来,国家大政不能过于死板,锁国一策实为防敌,不为拒友,华夏日本一衣带水,岂能平白拒绝掉?”

赵源微微一笑,挥手制止了大久保的辩解,道:“当然,这些都是可以后续慢慢谈的。这一次本王决意派遣外交司司长伍崇曜率团出使日本,届时枢密使赵简将会作为副使一同前往,会将我们发展之道同德川将军进行详细的阐述,届时相信德川将军一定会认可两国的友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