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 75 章(2 / 2)

加入书签

        这样一来,便少不得要再分配一次土地。

        先前在划分村落的时候,因为肃城户曹主簿的建议,倒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每个村都留足了闲置的土地,以便分给今后的新增人口。

        林德康在此插言道:

        考虑到以后人口增长,不可在此时将耕地全部分给现有百姓,只能用租借的名义,且时间只有一年,下一年是否续租,由官府决定。这样等以后有更多粮食吸纳外来人口,才随时有新的地可以分。

        春耕在冬季大麦的收成之前,百姓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空闲状态,能多一季的收成,哪怕地是租的,他们也会很乐意。

        李洵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便采纳了。

        林相又说,可以贴出告示,用每五亩地必须种一亩棉为附加条件,将土地租借给百姓。

        到时候,地租照样征五亩地的,但棉花须以官府制定的价格全部售卖给官府。

        如此一来,百姓们每年可收两季粮食,即使春耕征收稍微多一丁点,手中存粮也依旧会很充裕。

        而棉花与甜菜也可以让他们手中产生一部分余钱,促使商业兴盛,让李洵可以征收到更多商税。

        李洵听完立刻同意了他的提议。

        这个政策,相当于每十亩地种植一亩棉花,比之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历史上那位强制推广棉花种植的皇帝要求的比例还要高一倍。

        但对方是全国推广,他只有两郡一城,土地面积不一样,比例不高不行。

        如今棉花对他的军队来说是刚需。

        而且,他有周如植在,能科学化种植,粮食产量必然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也能弥补棉花对土地的占用。

        又定下一项计策,周如植继续道:

        “郡王,若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产量,就必须注重方法,微臣虽说自认有些心得,却只得一人,还请郡王多拨些人手与我,我先教了他们,再让他们挨个城镇去教授当地百姓。”

        李洵扶额,笑道:

        “周如植啊,你可真是会给本王出难题!如今各府书吏也就刚刚够用,很难额外派出人手了!”

        周如植见他脸上带笑,便知道他不是真的反对,听到这话也不气馁,直接道:

        “那郡王您给想想办法啊!”

        林德康见李洵为难,插言道:

        “一般的地方上,各衙门书吏的工作还算清闲,倒是能兼任农事宣传。就是不知郡王这边情况是否有不同。”

        李洵想了想,道:

        “如今要再分田地,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恐怕都清闲不下来。或许只能放宽些要求,从百姓中再招一些农业司的书吏,培训后作为农业司的成员,下到地方进行宣传工作。”

        林德康却道:

        “郡王,各司职增设容易,裁撤难,历代冗员盖因如此。臣提议,可不必额外拨人,而是将各县六曹中比较清闲的主簿全都调集到郡城来,统一由周司农令教授,考核合格后,再由他们去向当地的里正进行传授。”

        “如此,他们对当地各项情况都是熟悉的,又有官威,压得住里正,里正又压得住百姓们,倒是比新去的过江龙要好。”

        李洵想了想道:

        “林总长说得有理,那便这么办。多做了事,这期间便可多得工钱,免得他们消极怠工。周如植,你对地方产量有所了解,给他们画一道合适的及格线,超过这道线的,可得额外奖励。若产量上还能更优秀一些,甚至可以记一功,将来若有合适的位置,将会优先考虑农事出色的主簿。”

        林德康补充道:

        “此事需要县令的大力支持,若有优秀者,记功也得算上县令一份,如此那些县令们才不会因为嫉贤妒能阻挠下属行事。”

        李洵点头,将这个考核制度的制定交给林德康去拟定,最后再交由他审批。

        见自己需要的打下手人员有了着落,周如植继续提要求道:

        “光有肥地之策和种植方法也不够,还得兴修水利。臣路过各地,见水利沟渠多已荒废,百姓灌溉困难,便会很难兼顾更多田地,还请郡王早做安排,将沟渠复通,以免误了农时。”

        知道李洵麾下人手有限,他又补充道,“郡王放心,复通沟渠不像是重修挖掘,耗费不了太多工时。只要官府肯重视,统一组织人手从源头进行排查检修,疏通堵塞部分就行了。”

        历史上,这北疆也是有过一位有为郡守的,所以很多地方的水利设施其实是现成的,如今只需要修复。

        “可,本王与林总长,会尽快召集各县令与郡守统筹此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好了,其他行业才能逐渐兴盛起来,领地的发展,也不会再轻易被外部卡喉咙,所以,不管有多少困难,李洵都会给周如植创造条件,让他把这地基打好。

        对于李洵的回应,周如植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入仕至今,他就从未遇到过如此肯支持他的上峰,要什么给什么,有什么问题马上帮着解决,除了在农事上献计献策,他不需要去额外解决任何头疼的问题。

        这差事办起来,可真是叫人心情舒畅!

        若以后能一直如此,他绝对有信心让郡王治下的两郡两城都仓廪丰足,百姓再不受饥饿之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