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国库:我最近压力有点大!(第一更)(1 / 2)
赵官家天天在想着打仗,而且胃口越来越大。
这让梅执礼的黑眼圈更重了,远远看去,像一个胖乎乎的熊猫。
而且每次听到赵老板说要给这个加装备,弄死那个,梅执礼的心头就在狂跳。
领导一张嘴,下面跑断腿啊!
“陛下,这是明年预算,以及国库收入预估。”梅执礼又呈递了一份汇报。
赵宁简单看了一眼,倒是没有太在意。
他漫不经心说道:“如果朕要彻底将西夏变成我大宋领土,要投多少钱?”
梅执礼被赵官家这个忽如其来的问题搞得有些懵逼,刚才还在谈辽东和高丽,转眼又跳到了西夏。
“那得看多长时间灭夏。”
“你就按照未来五年。”赵宁转身看着梅执礼,“朕是说,未来五年,将西夏所有的军事力量全部摧毁,并且设立行之有效的地方政官,迁移人口过去。”
梅执礼求助地看着赵鼎。
也许在过去,户部尚书是可以回答赵官家这个问题的。
在大宋初期,还是二府三司。
三司掌管财政,三司使又称计相,权柄极重,甚至超过宰相。
那是因为当时赵官家们认为应该从财政的角度来取主导国家战略。
后来元丰改制后,三司权归户部,许多行政事务都不在参与了。
所以这个问题还真的难倒了梅执礼。
赵鼎说道:“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军费,若是靖康十二年灭夏,算上当年陕西常规军费开支600万贯,打仗时临时消耗、抚恤,按照1200万贯……”
赵宁说道:“不,你按照2000万贯来算。”
“这第二部分是移民,每年移民20万,每人领100贯,每年需要2000万贯的移民费用。若是西北常规军费不变,从靖康十三年到靖康十七年,西北每年要投入2600万贯。”
这算得非常粗暴,但大体的逻辑是没有问题。
而且打仗的时候,许多物资会因为突发情况而浪费掉。
从靖康十三年到靖康十七年,每年投入2600万贯到西北,而其他各地的军费开支大体在1400万贯。
也就是说,在宋金没有发生任何战争的情况下,从靖康十三年开始,扩边和军防的保底开支是4000万贯。
赵宁又问道:“若是算上其余开支呢?”
“若是靖康十三年,官吏俸禄涨到1500万贯,加上公务费、驿站等费用,可能总支出要到5500万贯。”
赵鼎又补充道:“为了以防万一,到靖康十二年,国库收入应该维持到6000万贯以上,否则无法应对随时发生变化的突发情况。”
听到这个数字,梅执礼额头冒汗。
“若是……”
赵宁问道:“若是什么?”
“若是这几年,我朝与金国关系恶化,双方开战,恐怕不到靖康十三年,国库开支暴增,臣预估了一番,得到年收入得8000万贯以上,至于收复燕云则需要的更多。”赵鼎倒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计算着。
“诚如陛下所言,燕云之地沦为虏手已有近两百年,民生凋敝,大宋拿回燕云,作为前线据点,必然也要移民,若是五年移民200万人,每年仅仅移民花费就需要4000万贯。”
梅执礼忍不住了:“移民可以不用给钱嘛,让他们自己去,那里那么多土地可分配……”
“话虽如此,大部分百姓不愿意随意迁移,更何况是遥远的燕云之地,而且关键是要快。”赵鼎说道,“既然要快,就只能用立刻看得见的东西去引导民众,还是要做好准备的。”
“大相公说得没错,收复燕云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们要做好万全之策。”
“如此,国库每年收入岂不是要上亿贯?”梅执礼倒吸了一口凉气。
外面那些人天天嚷嚷着要打仗,要收复燕云,要重回汉唐强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