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9章 辽东之治(第一更)(2 / 2)

加入书签

赵宁连连点头,可能大宋也还有许多穷人,这些穷人也生活的很辛酸。

但总体来说,大宋的百姓会安稳许多,尤其是新政之后,种地能够养活家人,还有结余。

种地倒算不上拼命生存,可能会辛苦许多,这也是时代生产力决定的。

赵宁说道:“当资源极其有限而人丁过剩,人们为了生存,就会拼命地争夺,相互倾轧。”

“所以陛下说让辽东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还有渤海人能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就需要做到,在资源的配比上,一视同仁,例如不能因是汉人就能多分两亩地,也不能因为担心女真人不满,就多给五亩地,如果陛下眼中没有华夷之别,那官员则不以华夷之别而治之,辽东可垂拱而治。”

“你方才所说,不以华夷之别而治辽东则辽东兴,但你又说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廉耻,想要辽东垂拱而治,想要人们不械斗,知礼节,需要丰衣足食,辽东能丰衣足食吗?”

“能!”完颜希尹又说道,“辽阳之地,土地肥沃,又有河流纵横,只要不让百姓上战场,不让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和渤海人相互不满,他们就能专心农事和渔猎,朝廷可沿河而建城,外臣恰恰对辽地的众多河流略知一二。”

“辽北呢?”

“辽北恐以狩猎为主,辽北之兴,可能需要数代人之积累。”完颜希尹气定神闲,娓娓道来,“陛下若要治辽北,不可急切,辽东沃野千里,能兴盛辽东,已经是大事。”

“按照你所言,律法和税收同等对待,建城则依河流而建,兴农业,粮食足,立学校,知礼节,可使百姓和睦。”

“是的。”

“但辽东一旦兴盛,若有不臣之举,怎么办?”赵宁毫不避讳地问道。

辽东那个地方,在中国古代,就没有消停过。

那里能种地,还有铁矿,必然诞生农业文明。

曾经的高句丽不可谓不强,隋唐两大帝国多次兴兵,才使高句丽逐渐消亡。

现在辽东是很弱,可一旦有朝一日发展起来,某些人振臂一呼,要人丁有人丁,要铁矿有铁矿,要粮食有粮食。

那时候就不是帝国的富饶之地,而是心腹大患了。

赵宁可是读过明朝史料的人。

横向的燕山、南北纵向的七老涂山、东北西南向的努鲁尔虎山相互交界,将辽东与中土隔绝。

从中土到辽东有三条路。

最西边古北口道,中路的卢龙道,最东面的就是辽西走廊,也就是后来大明朝出山海关到锦州的那条路。

从长城内出古北口和卢龙塞,走这两条路,基本上只能人和马行走,因为都是沿河而行,河北山脉包裹,车基本上走不了。

这就意味着,从关内讨伐辽东,或者辽东政权想要攻打关内,在预备粮草的情况下,只能走辽西走廊。

于是锦州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例如皇太极就在崇祯二年,走了卢龙道(喜峰口),不带粮草,奇兵而来,造成了明末赫赫有名的己巳之变。

按照与完颜希尹的对话,辽东一旦发展起来,势必有人会产生不臣的想法。

到时候,大规模战争一起,辽西走廊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明末的局面岂不是又要上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