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第134章 夺生(06)(1 / 2)

加入书签

裴情出具的尸检报告给花崇的判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导致况明死亡的的确是勒颈,但凶手在勒杀他之前,他就已经昏迷。”裴情一边展示细节图一边说:“我在况明的手臂和腿部发现了淤伤,但这些淤伤都是过去造成,在被勒死时,他几乎没有反抗。”

        花崇快速翻到后页,已经看到昏迷的原因了,“电击?”

        赵樱也在,“但是上次尸检时,我们没有在尸体上发现电流斑。”

        裴情点头,“电流斑是判断被害人是否遭受过电击的重要依据,只要与电击有关,几乎都能在被害人的尸体上找到电流斑。人被电击时,电流经过皮肤,形成火山口状损伤。”

        说着,裴情拿来一张纸,画出一个简要示意图,“像这种圆形,有的是正圆,有的比较椭,摸上去质感坚硬,和周围皮肤颜色不同。其实况明体表也有电流斑,而且是在非常明显的部位,但是电流斑被人为破坏了。”

        赵樱马上联想到那一双插在况明颈部的筷子。因为前面2起案子都出现了筷子,他们先入为主地认为,筷子就是凶手的“签名”,而将筷子插在被害人身体上,这是一种浮夸且诡异的仪式感。

        从而忽略了由筷子造成的伤,有可能是凶手在掩饰什么。

        “电流斑在手部、大臂、脚底脚背、胸部、颈部都比较常见。”花崇说:“既然是电击导致昏迷,那么况明的尸体上应该还存在其他与电击有关的特征?”

        裴情盖上笔,“是。我起初并不确定他受到过电击,但他在被勒死之前挣扎过小,清醒状态下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把服药、头部遭到击打等情况都排除之后,就只剩下电击了。况明颈部被插筷子的这两处,部分细胞核纵向伸长,呈删格状排列,经过组织病理学检验,确认是由电击造成。此外,受电击影响,况明的心脏出现了心室纤颤现象。”

        赵樱说:“上一位被害人汪杰,颈部也插着筷子,裴老师,你方便再做一次解剖吗?”

        裴情说:“即便你不提,我也打算对汪杰、黄霞重做尸检。”

        2名被害人的尸体一直保存在法医鉴定中心,解冻之后,裴情立即投入工作。

        汪杰的情况和况明一样,被筷子破坏的正是电流斑,而黄霞经过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验,排除了被电击的可能,而结合她尸表上的挣扎伤可知,她是3名被害人中唯一一位在清醒状态下被勒死的人。

        特别行动队一到就发现了当地警方几个月都没发现的问题,海梓专门点了一杯星巴克超大杯拿铁放在裴情桌子上,“裴老师您辛苦了。”

        裴情谢谢都不说一句,拿起就喝。

        花崇已经有了一些思路,但这毕竟是安江市的案子,他有意让赵樱先说,“赵队,你有什么想法?”

        “3名被害人,1人被直接勒死,2人在被电晕后勒死,电流斑还被破坏,因为‘签名’,所以这种破坏看上去很正常。凶手不愿意让我们知道,后面2起案子中出现了电击。”

        会议室摆的不是圆桌,像个小型的教室,赵樱在第一排桌子边来回走了两圈,“和下毒、殴打头部等相比,电击是比较难以发现的一种……假如不是实在对付不了汪杰和况明,凶手不会采取先让他们昏迷的手段?”

        “黄霞是女性,50多岁,力量、体力可能都不是凶手的对手,凶手有把握直接将她制服。”花崇说:“但汪杰和况明都是成年男性,徒手勒死他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赵樱蹙眉,“而凶手不愿意让我们知道他在面对3人时的差别,他想隐藏的其实不是电流斑,而是他自己?”

        “嗯,黄霞和汪杰、况明构成了一种实质上的参照。”花崇问:“赵队,你们之前做过侧写吗?”

        赵樱说:“我们认为凶手可能是健壮的男性。”

        花崇说:“那现在呢?”

        赵樱沉默了会儿,“男性的可能性还是更高,但凶手是女性也不是不可能,或者是比较瘦弱的男性。黄霞身上的挣扎伤非常明显,凶手虽然最终勒死了她,但这个过程显然不轻松。如果是非常健壮的男性,黄霞也许挣扎不到这个地步。”

        “凶手是相对强壮的女性,或是较为瘦弱的男性——这可能就是他不愿意让我们知道的事。”花崇从座位上站起来,双手插入裤袋。

        此时天寒地冻,但室内开着空调,开会之前他就把外套脱了,现在上身穿着的是一件浅灰色布纹衬衣。

        “我有一个疑问,假如这3起案子的凶手是同一人,他在黄霞的尸体旁放下筷子到底是什么意思?”花崇说:“在时间线上,黄霞是第一名被害人,在杀害她之前,凶手是不是已经锁定了汪杰和况明?并且清楚自己必须借助电击,来杀死汪和况?他早就想到需要用筷子来掩饰电流斑,筷子既是他的‘签名’,也是他不可或缺的作案工具?那他为什么不把筷子插在黄霞身上?”

        赵樱思考须臾,“如果插在黄霞身上,那这一套‘签名’就更加流畅,我们今天也不会因为筷子插还是没插,而找到电流斑、做出被害人和凶手的体型对比……所以凶手在杀害黄霞时,也许并没有锁定汪杰和况明?更没有意识到勒死他二人对他来说非常困难,必须借助电击?”

        花崇说:“从逻辑上来讲,确实应该这么理解。那么出现在黄霞身边的筷子可能就是单纯的‘签名’,到第二次作案时,凶手发现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签名’。有时我们在侦查连环凶杀案时容易掉进一个误区——看到和现场格格不入的,连续出现的东西,就认为必然是‘签名’,而‘签名’就是连环凶手的挑衅,扬武扬威,没有实质意义,凶手也许利用的正是这一点。”

        赵樱点头,有些自责,“我确实掉进这个误区了。”

        花崇又说:“但我刚才的推断,都建立在一个前提条件下——3起命案的凶手是同一个人。”

        赵樱愣了下,“何若跟我说,你们好像不认为这3起案子应该并案。”

        花崇笑了笑,缓和此间紧张的氛围,“我们刚来,和小何交流时,裴情的尸检结果还没出来,我对3起案子的了解也比较肤浅,并案还是不并案,我都不便下结论。只是在并案与否上,我向来比较慎重。”

        赵樱说:“我明白,并案确实必须慎重。我也接触过一些看上去像连环凶杀案的案子,结果并下来查到最后,凶手根本不是同一个人。但这次的案子……”

        花崇半挑着眉,“嗯?”

        赵樱叹了口气,“可能是直觉吧,虽然还没有找到3名被害人之间的联系,出现在现场的筷子也不一样,我还是认为应该并案。”

        很多场合,当一个人提到直觉时,往往会让周围的人觉得不靠谱。

        和实打实的技术、成绩相比,直觉简直太不可信了。可是听赵樱提到直觉,花崇却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屑,反倒是了然。

        刑警的直觉说起来是很虚的东西,外行不了解,但经验丰富的刑警多多少少都有一个自己的“直觉判断体系”,那是从多年侦查要案的经历中得到的,非要让他们形容,那也形容不出来,而且这样的直觉也不是次次有用,往往也有偏差出现。

        但当一起案子的侦破出现困难时,线索碎裂复杂,他们的直觉、嗅觉有时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花崇从来不会去否定一名刑警的直觉,尤其赵樱还是这座大城市的重案组队长,她就像他在洛城担任重案组队长时一样,对这座城市的了解极其深刻。

        针对尸检的碰头会开完之后已经是深夜,安江市这边给特别行动队安排了市局附近的酒店,住宿环境可以说是花崇调来之后最好的一回。

        这一天异常忙碌,先是去了况明案的现场,回到市局后就整体了解之前发生的2起案子,裴情做了3场解剖,大伙儿披星戴月来到酒店时,都十分疲惫。

        海梓晕头转向地撞进房间,花崇却在他和裴情那标间门口喊:“我叫面了啊,你们吃几两?”

        海梓才不想吃,只想关了灯赶紧睡,今天只是一个开头,明天他还想去黄霞和汪杰遇害的地方勘查。

        “这都什么时间了还吃面啊?”他蒙着被子说:“我不吃,赔钱也不吃,花队你自己吃。”

        裴情上了趟卫生间就听到海梓帮他拒绝面,赶紧冲出来,“谁说我不吃?”

        花崇笑,“赶紧的,几两?”

        裴情说:“3两吧,加牛肉加鸡蛋。”

        海梓瞪着眼,“哟,您可真能吃!”

        “我这是未雨绸缪。”裴情脱下外套,“某些人一会儿看着我吃,肯定会来讨饭。”

        海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