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制定新朝制度框架(上)(2 / 2)

加入书签

        “朱元璋在废除丞相之后,将中书省的权利分给六部,同时设置四辅官,这个四辅官就是内阁的雏形。

        建文年间,朱允炆设置内阁制。等到永乐时期,内阁制度已经趋于成熟。

        可是这个时候的内阁依旧只是皇帝的秘书以及顾问,内阁真正的抬头还要在土木堡之变之后。

        内阁制度不能说不好,但是对皇权的威胁很大。尤其是内阁里面的阁臣拧成一股绳的时候,更是对皇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以至于最后皇帝说话都没有内阁好使。

        文官集团不能放任,不能让他们做大。虽然现在我已经创办了学校,培养了新式人才。可谁知道一两百年之后,这些人会不会变成现在的文官集团。”

        赵文看着面前的宣纸,脑海里不停的思索着这些问题。

        赵文对现在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很放心,可是赵文不敢确定一两百年之后,这些人还是如今的这样子,毕竟人心这种东西,是最难揣摩的。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些事情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在源头上将其遏制。”

        赵文说罢,思索了一会儿,便在宣纸上书写了起来。

        赵文在宣纸的顶端画了一个框,框里面写了皇帝两个字。

        皇帝下面又画了两个框,一个框里面写了内阁两个字,另外一个框里面写了司礼监三个字。

        内阁下面有六个框,里面是六部尚书,六部尚书下面又是侍郎之类的职位。

        赵文现在绘制的是大明的制度框架。

        “清朝设置的军机大臣对于增强皇权来说,有非常大的作用。可是将国家的安危跻身于一个皇帝,实在是太过危险。皇帝英明还好,可要是废物,那不就完蛋了吗?”

        等到赵文将大明的制度框架绘制完毕之后,赵文忽然想起了清朝时的军机大臣制度。

        赵文取出一张纸,又将清朝的制度框架绘制了出来。

        绘制完毕,赵文又绘制了后世的制度框架。

        赵文将三张纸平铺在桌子上,不停的揣摩着。

        清朝和明朝的制度差不了太多,无非就是多了满汉臣相制、八旗以及军机处这些制度。

        说到底,玩的都是官员相互制约,皇帝居中调和阴阳的手段。

        可是这样的手段只有威望高本事大的皇帝才能要的来,要是放在平平无奇的皇帝身上,一个玩不好,就玩废了。

        这种手段还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很容易引起剧烈的党挣。

        后世的制度虽然先进,可是却不适用于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生产力低,再加上通信以及交通的问题,所以要大打折扣。

        不考虑时代背景的制度,都是在耍流氓。

        赵文看着眼前的这几张宣纸,想了很多东西。

        良久之后,赵文重新取出一张宣纸,开始画了起来。

        差不多一刻钟的时间,赵文就将自己想的制度框架画了出来。

        在宣纸最上方依旧是皇帝,在皇帝左下方是一个椭圆。

        椭圆里面写着“议政院”三个大字。

        在赵文的打算中,议政院和如今的内阁差不多,只不过只管理内政之事,不牵扯军事。

        而且议政院里面的官员不是内阁里面的三五六个,而是二十个起步。

        而且议政院也不会有内阁这么大的权利。

        在赵文的计划当中,议政院只有议政的权利,只能做出一个计划,真正的决定权还在皇帝手里。

        议政院里面设置三个仪征总管,管理议政院里面的官员,而且这三个官员都是副的,正职由皇帝担任。

        如果遇到什么事情,先让仪政院议政,等拿出一个准确的结果之后,再交给皇帝决定。

        在议政院的右边是军事院,里面设置官员数量和议政院差不多。

        军事院的主要的职责就是管理管理军事,模式和议政院差不多,也设置三个总管,也都是副的,正职由皇帝担任。

        在议政院下面是户部,农业部,工部,礼部,税部,教育部,刑部等等部门。

        这些部门不属于内阁管辖,属于皇帝直管,在地位上和议政院差不多。

        在军事院下面是参赞部,后勤部,国防部,预备役部等等和军事有关的部门。

        和议政院下面的部门差不多,不属于军事院管辖,归皇帝直管。

        可以说,赵文设置的议政院部就是一个被阉割过的内阁。

        至于监察机构,大明的是御史台以及科道言官。

        可是这些部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除过可以风闻奏事之外,几乎没有别的权利。

        所以,赵文撤销了御史台,改为监察部,归皇帝直管。

        至于风闻奏事的权利,也被赵文撤销。

        在监察部下面,是各个府的监察局,县里是监察处,镇里是监察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