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朱元璋发怒,傻眼的大明藩王(1 / 2)

加入书签

第244章  朱元璋发怒,傻眼的大明藩王

        朱元璋黑着脸,下了逐客令。

        朱雄英立马给曹玮使眼色,示意他先到这里,此事急不得,日后再说。

        其实听到这里,朱雄英的手脚已是一片冰凉,曹玮刚刚算到第四代大明王孙,人数就已经激增至3000人,一年的岁俸,高达一千八百万之多。

        而就算是此时经过曹玮种种折腾,又是开海,又是寻找新作物,不断为大明提升经济,一年的税收,也还到不了两千万。

        这样发展下去,以后大明一年的税收,还不够支付给诸王的岁俸,这岂不成了个笑话?

        正如曹玮所说的,届时朝廷面临的经济财政压力,将会空前巨大!

        以前曹玮在提出土地工公有的时候,也曾说过诸王不事生产,但那时朱雄英并没有放在心上。

        藩王一共才那么几个,大明还养不起他们?

        可任何事情最怕算计,曹玮如此追根究底的计算了一番,直接把两三百年以后,大明将会面临的巨大经济危机,提前揪了出来。

        此财政危机不解,光靠一道土地公有之策,难以让大明真正续命!

        曹玮见状,也知道一口吃不了个胖子,况且这分封的法令,当初是朱元璋制定的,自己在他制定的法令里找出了个天大的窟窿,不亚于驳斥朱元璋这位大明开国皇帝,洪武大帝的脸面。

        朱元璋这么大的年纪了,曹玮如此刺激他,若是气出個好歹来,也是不好的。

        慢慢来吧……曹玮心中想到。

        朱元璋看完谏书大怒,谓叶伯巨以离间天家骨肉之名,下刑部狱,瘐死。

        宋朝这个特殊得朝代不提,秦朝就是以不断变法,最终才能称霸天下,而后的汉、唐,鼎盛时期,空前繁荣,之后也是由于循规蹈矩,一味的按照祖制治天下,最终导致难以收拾的局面。

        事实上,就供养皇亲宗室一法令,曹玮并不是第一个指出问题的人。

        但以后世的结果来看,大明王朝的衰落,与其有着直接的根本关系。

        洪武九年时,有一个浙江宁海人,当时以国子生授平遥县训导,名为叶伯巨,遍览群书,通经学,见识卓越。

        所以曹玮要把这个问题指出来,把大明还没有来得及腐烂的创伤之痕揭开。

        这是因为当时的朱元璋也年轻,脾气暴烈,且十分重视亲情,把家人看的无比重要。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诸王这个弊端和痛点被无限放大,假设朱元璋并没有如此分封,而是留下了其他的问题。随着时间彰显了出来,情况大概也差不多,只不过是问题不同罢了。

        纵览史书,每个王朝都有这样的问题,其根本在于国情随着时间变化,制度也要随之改变。

        可皇权制度下的朝代之中,朱元璋是实实在在对百姓最好的,也是对贪官污吏最深恶痛绝的皇帝,大明针对官员贪污的法律,也是最为严苛的。

        也正是因为老朱从小到大的经历,让他把亲人亲情看的太重,制定了这分封制度,后人便言,大明王朝老朱家的天下,是真正的家天下,以一国之力,奉养朱家所有人。

        无论是朱雄英还是朱元璋,他们都是当代之人,要处理的是眼下数不清的问题,只有曹玮这个穿越过来的现代人,知道分封制度会给大明带来怎样的恶果。

        而朱元璋之所以会留下如此大的一个漏洞,曹玮觉得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来解释,就很容易明白了。

        自己辛辛苦苦打了一辈子的仗,又流了多少血,你说我还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享享福?按照当时老朱的脾气,一怒之下杀了叶伯巨也合乎情理。

        朱元璋能从一个碗开局,到坐上皇帝的龙椅,要是说他见识短,肯定是不妥的。

        后上书给朱元璋,言称天下可患者三事:一是分封太侈、二是用刑太繁、三是求治太急。

        叶伯巨上书,其中便指出了分封的问题,跟曹玮此时说的,大差不差,但朱元璋却在盛怒之下,处死叶伯巨。

        分封这个问题,站在此时来看,不过是朱元璋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过得好一点。

        这一切都说明了朱元璋心中是装着百姓的,最不济,他也知道让百姓过不好,他朱家的江山就不稳这个道理,因为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他修改律法,制定法度,在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这份被大明后世君王称为“祖制”的律法,还是十分贴合当时的大明王朝的,否则洪武年大明不会越变越好,永乐年更不会万国来朝。

        朱元璋毕竟只是一个人,就算他做到了九五至尊,也没有成仙成佛,明初那种环境,内忧外患,朱元璋需要头疼的事情太多,他没有去想,三五百年之后,朱家子孙会拖垮整个大明王朝。

        和曹玮想的一样,朱元璋面对这个问题,再一次的盛怒,但终究是没有像对待叶伯巨那样对他,这就是希望。

        或许,今日自己说了这么多,朱元璋的心意能有所改变?

        这也是曹玮心中的希望,他不想三五百年之后,大明会再一次得重蹈覆辙。

        曹玮站起身,恭恭敬敬的朝二人行礼告辞。

        “来人,送一送曹太师,”朱雄英吩咐道。

        朱元璋依旧坐在椅子上,脸色冰冷,看都没看走出去得曹玮一眼,可见其气得不轻。

        至于他是气曹玮如此口无遮拦,还是气当初制定分封法令的自己,就不得而知了。

        待曹玮离去,不等朱雄英开口,朱元璋就自顾的带着宫女回了寝宫。

        朱雄英心乱如麻,坐回书桌后的伏案,却什么也看不进去,曹玮的话语不停的在他耳边盘旋。

        “第三代,六百人……第四代,三千人……光是郡王们一年的岁俸,便有一千八百八十万……”

        “唉……”

        朱雄英放下手中书籍,忧心忡忡。

        “此问题不解,大明何以续命五百年?”

        曹玮所说,乃按照每个藩王产五个子嗣,可朱雄英却清楚的知道,那些藩王怎么可能只生五个后代?只会多不会少。

        如此一来,到不了大明王孙第四代人,大明就要面临分封的恶果。

        一想到将来有一天,自己的某位子孙坐在大明的皇位上,面临诸多藩王伸出的手,难以为继,最终向天下百姓摊下高额赋税……朱雄英就一阵阵的心惊。

        难道,大明的未来,也只是重走一遍元朝的老路?

        朱雄英想的不错,明末时期,百姓们的水深火热和民不聊生,与元末时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另一边,

        朱元璋回到寝宫,宫女就要打热水来给朱元璋泡脚。

        这是曹玮说过的,每天晚上用热水泡一泡脚,有助于身体的血液循环。

        “不泡了!”朱元璋想起刚才曹玮的那些话,心中难免生出一股抗拒之感。

        宫女战战兢兢的应了句“诺”,随后服侍朱元璋宽衣躺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