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文武相制(2 / 2)

加入书签

        朝廷的中央军不如常年戍边的燕军,再加上将领的差距以及朱允炆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输掉当年的战争实在是一点都不稀奇。

        毕竟这都几十年不打仗了,你江南的卫所还能保持精锐和战力,朝廷就该怀疑你是不是有别的图谋了。

        加上有意无意的放权,朱高炽如今已经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大明常务副帝了,毕竟失了汉王的武勋一系在如今这种大势下也只有顺从太子了。

        而不是觉得仗打完了他们没有了再立军功的机会,从而堕落放纵,让大明的军备废弛。

        但是到了洪武末年的时候,朱棣和其他塞王所能控制的边塞军队倒还算过得去,至少因为常年要面对蒙古人的威胁,大家不至于说军备废弛。

        可即便如此,如今地方上的武备也还是处在一个衰落的状态,军户逃亡就不说了,这个问题在洪武年就有了,到如今算是越发的严重。

        这倒也不奇怪,汉王确实是永乐一朝有数的悍将,又贵为王爷,是皇帝的嫡次子,在太子已经倒向文官的情况下,武将们把汉王抬出来作为利益代表,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朱棣原本都打算帮朱瞻埈解决这些问题了,但谁成想朱瞻埈压根就不想当皇帝,这让朱棣的盘算一下子就落了空。

        如果是在过去,朱棣是不会问这个问题的。

        如果是过去,皇帝可能还会疑心太子,担心他是否会提前篡位。

        所以如今朝堂上如果皇帝不开口的话,大小事务几乎可以说是太子一言而决。

        虽说朱瞻埈搞出来了征倭,算是给朝廷里的中下层武将找了个晋升的方向,他的青玉卫也招收各家勋贵的庶子和次子,但这显然是无法满足武将方面的需求的。

        但无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都清楚的知道朝堂之上如果只有一个声音,那必然将会是亡国之兆。

        对于这一点,朱棣是深有感触的。

        他确实喜欢汉王是一个方面,但最是无情帝王家,身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合格皇帝,朱棣并不会让情感影响自己做出的决断。

        <div  class="contentadv">        真正让汉王去争的原因,还是在于汉王可以笼络武将,给他们一个努力和上升的方向,让他们依旧忠心耿耿的为大明卖命,去搏一个从龙之功。

        尤其是朱棣并没有收回朱高炽的监国之权,这就足以说明太子如今储位之稳固已经只需要等着朱棣殡天继位,或者干脆朱棣晋太上皇禅位了。

        但如今徐皇后复生,有着徐皇后的规劝和开导,皇帝的疑心病倒是没有那么重。

        但如今汉王因为造反被贬去了地方就藩,朝中的武将自然需要新的利益代表,失去了领导者的武勋集团也需要新的领袖。

        毕竟文官都是太子的人,这要是再加上武勋,朱高炽想要提前登基也就是给自己写一份继位诏书的事情。

        养废了是正常的,没废才是不正常的。

        这个人选一开始朱棣是属意朱瞻基的,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北伐会带他一起的原因。

        尤其朱棣还清楚的知道,在平定了北方之后大明如今已经很难再有大的战事,武将们也就没了继续晋升的机会,为了避免朝廷军备废弛就更加要注意文武平衡,避免前宋旧事重演。

        “儿臣知晓。”朱高炽躬身应是,虽然朱棣嘴上是这么说,但朱高炽知道朱棣把话听进去了。

        就好像洪武年间设立的备倭兵,就和江南大部分的卫所一样,如今已经大多废弛不堪驱使。

        无论是出征之前为朝廷筹措军饷、粮草,还是出征时沿途设立的仓库和城砦,亦或是大战中战场上斩将夺旗和提出控制蒙古草原的办法,都让朱瞻埈和朱瞻基之间的对比过于强烈。

        太子如今的位置已经稳如泰山,过去监国多年未曾出错的朱高炽其实早就已经在实际上掌控了朝堂,现在又拔掉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汉王,他距离登上那个位子也就只是一步之遥了。

        原本按照朱棣的计划,老二既然已经废了,那就新扶持一个武勋们的利益代表出来。

        即便如今武勋集团已经开始倒向朱瞻埈,他无论实力和威望都已经有足够的资本来争储甚至是争夺皇位了,朱瞻埈还是对皇帝的位置没什么兴趣。

        “不过瞻埈这小子真不打算自己去?他的青玉卫可是之前用倭寇的血练出来的我大明最强水军,他们不去又该用哪的水军?”朱棣看向了朱高炽,向他问道。

        朱高炽此时一脸苦笑的回答道:“儿臣也是这么问的,但瞻埈说他的两个侧妃产期将近,为保万全需要青玉卫拱卫,而且他也不想孩子出世的时候他还在外征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