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交趾战事(2 / 2)
这条路线无疑极大的缩短了明军的后勤补给线,让他们可以就粮当地,这极大的减轻了后勤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明军的作战效率。
<div class="contentadv"> 甚至于李彬还给朱瞻基出了个主意,让他拿出一部分军资雇佣交趾周边国家的军队,让他们协助剿灭叛军。
要知道在永乐时期,大明在南洋一带的声望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很多国家都见识过郑和那庞大到超乎他们想象的舰队,以及强大的明军的实力。
就连朱棣派人征讨交趾,也是因为之前安南前任王室向大明求助,叛军杀死了前任王室的人,还还对大明进行了攻击,非常不给朱棣面子,才惹来了大明派兵征讨。
结果自然也很明显,自那以后就没有了安南,只有交趾布政司。
所以对于能够给大明当狗,周边国家都是很愿意的,尤其是当他们了解到朱瞻基是大明的皇太孙,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他们贴上来的速度不比狗看到了一根肉骨头跑过来的速度慢。
于是乎在朱瞻基的麾下一下子就多出了好几万人的当地军队,虽说他们的装备着实不太行,打起仗来也是凑数的成分大于实际意义,但对于明军来说却也算得上是一个有效的补充。
至少现在朱瞻基不需要派明军自己去钻深山老林了,大可让这些当地军队去。
要知道这可是在后世都还有许多地方处于原始状态未开发的西南半岛,深山老林什么的不要太多,而这些深山老林很多时候是真的会“吃人”的。
之前朱瞻基都是尽可能用当地人去探索这些深山老林,寻找可能藏匿的叛军。
只是一方面受限于人手有限,毕竟交趾当地都掀起叛乱了,能够被朱瞻基雇佣的人只是少数。
另一方面也是交趾当地的人对叛军多少还是有一些同情,隐瞒不报、通风报信的事情并不是没有。
因此导致朱瞻基搜索的效率并不算高,虽然进剿的效率还行,却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现在有了周边国家派出的军队,人手更充足的情况下自然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尤其是周边国家和曾经的安南打过不少仗,双方之间的关系可说不上有多好,不少还有仇怨在身,自然也就没有了什么隐瞒不报和通风报信之类的破事。
很快大批的叛军从林子里被搜捕出来,押送到了朱瞻基的军前。
对于这些叛军,显然就算大明朝廷制定的平叛政策是尽可能的怀柔,也不会留着他们的脑袋。
尽管军中有人劝说朱瞻基和李彬杀俘不祥,但这些俘虏还是被下令斩杀,首级被筑成了京观以震慑其他叛军。
明军这种残酷的做法顿时对周边国家派来的仆从军造成了极大的震撼,毕竟在这些国家心目当中大明那是天朝上国,是文雅繁华之地,大明的军队也应该是仁义之师。
但是现在明军表现出了凶残的一面,无疑让这些国家派来的仆从军大受震撼,但同时也让他们对大明变得更加顺从。
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脑袋成为京观上的装饰品,还是留在脖子上吃饭比较好。
而对于交趾当地的人来说,杀俘筑京观这种事情也是充满了震撼的。
那死的不是他们的亲戚朋友也是认识的人,是和他们一样想要恢复安南国祚、反抗大明统治的义士,可现在他们的脑袋都成了明人夸耀武勋和彰显凶残的装饰,这如何能不让这些交趾当地的人感到震撼呢?
不得不说,这些当地人确实畏威而不怀德,之前朱瞻基采取怀柔政策的时候他们反反复复认为大明软弱可欺,可在脑袋要被砍下来筑京观的威慑下这些当地人反而退缩了。
毕竟人都是怕死的,就像历史上英国公张辅征讨交趾的叛乱一样,他来了这些当地人立刻望风而降,他走了这些人就立刻举起反旗。
究其原因无非是之前张辅把他们打怕了,他们惧怕张辅和他的军队而已。
现在朱瞻基帮他们加深了对大明的畏惧,这令不少只是被裹挟或者被煽动,以及想要进行投机的人开始摇摆不定。
他们举起反旗可不是什么家国民族大义,只不过是有人想要自己当皇帝,于是鼓吹大明是侵略他们的人,然后煽动起了当地的贵族势力而已。
明初的时候交趾虽然已经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数百年了,但当地可没有断了同中原王朝的往来。
之前的安南可是和周边国家一样,都想要当大明的狗的。
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
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温、庆远等五县。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陈朝此时已由国相黎季犛掌权,他胁迫国王陈日昆,称兵拒命。
朱元璋以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
后来黎季犛随意废立和杀死陈朝君主,最后更是自己谋朝篡位,自称太上皇,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以太上皇的身份把持安南朝政,更挑衅大明,杀死了大明派来的使者,最终激怒朱棣派兵征讨。
永乐一朝大明在安南设立了交趾布政司,维持了二十多年的统治,直到宣德弃地之后安南方才复国。
但复国之后的安南依旧对大明表示了臣服,之后一直朝贡不绝。
由此可见,能给大明当狗,当地人其实并不排斥,更不用说那些普通当地百姓,连字都不认识,又哪来的什么家国大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