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第四十七章(1 / 2)

加入书签

国人似[chao]水一般涌入晋侯宫,场面惊心动魄。众人挥舞着矛戈刀剑,群情激愤,怒吼声撼天动地。

  宫道上的积雪被踩实,变得硬邦邦,不小心就会打滑。

  冲在最前方的国人相继滑倒,后来者搀扶起他们,脚步没有片刻停顿,争先恐后扑向正殿,登上青石铺设的台阶。

  临近[ri]暮,夕阳透过雕窗投入殿内,降下一片暮[se]。火光在灯盘中摇曳,暗影覆上墙面,攀爬扩张,蜿蜒成扭曲的图案。

  晋侯刚刚服过药,头疼症状减轻,脸[se]愈显暗黄。在头疾的折磨下,魁梧的身躯[ri]渐枯瘦,长袍套在身上竟显得空空[dang][dang]。

  珍夫人站在榻边,手中捧着一只木盒。盒身漆黑,铜铸的兽首锁住盒盖。盒中是国君宝印和中军虎符,在晋室代代传承,掌于国君之手。

  “君上,该起身了。”珍夫人轻声道。

  就在不久之前,她带人搜遍宫室,对照名单抓捕参与旧事的罪人,一个不漏,全部予以绞杀。

  尸体挂上宫墙,在冷风中冻结。

  珍夫人没有亲眼目睹,也能猜出林长会有的反应。

  此刻,她站在晋侯面前,衣裙整洁,发髻飘逸花香。香气中却隐藏着另一股气息,源于杀戮的血腥味

  呐喊声和脚步声越来越近,殿内的侍人婢女瑟瑟发抖,一个个噤若寒蝉。晋侯强撑着挺起身,大马金刀地坐在榻上,喝令侍人道:  “移开屏风。”侍人不敢不从命令,小心翼翼走上前,试图抬走屏风。

  漆金屏风重量不轻,两人合力仍无法抬起。只能三人一起推动,移动时不免刮擦地板,发出刺耳的声响。

  屏风移到中途,脚步声靠近殿外,呐喊声近在咫尺。

  伴随着沉闷的撞击声,紧闭的殿门竟被撞开。门轴不堪重负,一扇门扉断裂塌倒,压向地面时飞溅起大片木屑,在残存的光影中翻转旋舞。

  宫内大火燃尽,浓重的烟气飘散,仅余下一堆堆烧焦的木炭。

  愤怒的国人挤占殿门,侍人婢女惊慌万状,眼睁睁看着他们闯入殿内,无一人敢上前阻拦。轰地一声,搬动屏风的侍人松手,屏风摇晃两下砸向墙壁,顶端出现裂痕。国人的吼声稍顿,晋侯抬起头,虎目扫视众人,沉声道:  “放肆!”他的声音不高,还有几分沙哑,全无早年英雄气概。

  br  /因久病脸庞消瘦,刚毅变为[yin]鸷。目光中的冰冷直刺人心,令人脊背生寒。这一幕短暂震慑众人,旋即引燃更为激烈的怒火。

  "昏君!"

  人群中发出吼声,先是一人,其后是五人、十人,再至百人千人。上万人异[kou]同声,愤怒聚成狂[chao],犹如惊涛骇[lang]撼动整座大殿。

  晋侯脸[se]发白,心头剧震。长袖遮挡下,双手控制不住地颤抖。怒吼声中,人群忽然向两侧分开,让出一条通道。

  几个白发苍苍的国人越众而出,站定在晋侯面前。他们年近古稀,身躯不再雄壮,杀气半点不弱于青年。

  因常年征战沙场,几人身上爬满伤痕。

  一人失去左臂,一人瞎了左眼,还有一人被利器横贯面庞,鼻子被切开,嘴唇撕裂形如恶鬼。几人出现后,国人的吼声告一段落。

  最年长的老者走上前一步,不顾凛冽的寒风,一把扯开衣襟,现出胸膛上[jiao]错的伤疤。

  “君上,看到了吗?老朽为国征战半生,杀敌无数,每一道伤疤都是证据。如我等这般舍去半条命,方能久居临桓城。"

  老者说话时,晋侯神情僵硬,他试图从人群中找出林珩,可惜一无所获。

  "晋立时,国君勒石为铭,临桓城永不加赋。君上,你要将临桓封给氏族,可曾想过我等?!"老者字字控诉,国人义愤填膺。

  更多人扯开衣襟现出身上的伤疤。其中有百余人曾随晋侯讨伐犬戎,身上残留战争痕迹。此时怒视晋侯,不仅愤恨更有失望。

  “宠爱妾庶,不恤国人,破先祖誓言,莫怪触怒上天,在祭祀中遭受天惩!”老者手指晋侯,怒声咆哮。

  "昏君无道,不配晋人追随,当逐出晋国!"“逐昏君!在控诉声中,国人的愤怒达到顶点。

  众人抑制不住胸腔中的怒火,悍然推倒残存的殿门,冲向榻上的晋侯。

  纵然早有预期,真正身临其境,珍夫人仍不免花容失[se],本能向柱后闪避。晋侯面容狰狞,试图以震怒掩饰恐慌,可惜并不成功。

  两名国人冲在最前,就要伸手拖拽晋侯时,一道声音在人群后响起:  “且慢。”

  声音流入殿内,众人动作为之一顿。时间似在这一刻凝固,短暂停滞不

  再走动。

  一道高挑的身影穿过人群,经过处国人自行分开,恭敬显而易见,同对晋侯的态度截然不同。年轻的公子步入殿内,手按佩剑,袖摆轻轻振动,刺绣的金纹似水[bo]流淌。壬章和陶荣跟在他身后,龙行虎步,目光炯炯。

  行至众人面前,林珩端正衣冠,叠手拜见晋侯。其后转过身,维持双手[jiao]叠,弯腰向国人行礼。"公子不可!"

  众人大吃一惊,忙不迭侧身避让。更有人上前搀扶,林珩却纹丝不动,表现出迥异于外貌的力量。严肃完成整套礼节,他才缓慢抬起头,挺直脊背面对国人。

  “诸君赤心奉国,投袂荷戈,代代披肝沥胆,为国竭尽忠智。子言父过实感羞惭。然先祖勒石为铭,备干城之寄,子孙后代不应违背。"

  此言既出,国人心情激[dang],晋侯面[se][yin]沉。

  珍夫人抱紧木盒,红唇紧抿,低垂下眼帘。暗暗庆幸鹿氏及时回头,否则定然死无葬身之地。论策略手腕,谋划人心,君上诸子无一是公子珩的对手。短短数语安抚国人,也彻底绝了国君之路。

  "诸君卫国半生,今[ri]事出有因,珩不能妄加阻拦,唯有一求。"“公子请讲。”鹤发国人举起手臂压服人群,不许打断林珩之言。

  “请勿击伤父君,容父君乘车离国。”林珩直视为首的几名国人,郑重承诺,  "父君离去后,珩必效仿先祖勒石以诺,临桓城永不加赋,诸君捍卫国本有功无过。"

  承诺出自公子珩,有石刻为凭,国人即为正义,后代晋君不可追究。史官秉笔记录在册,亦会做出同样撰述。

  无论后世人如何评价,林珩作为既定的国君,晋国未来的掌权人,当面肯定国人的行为,在天地鬼神前立下誓言,永不能推翻。

  "公子大义,我等从命。"

  国人本意是驱逐国君,从未打算取他[xing]命。但人在愤怒时常会被情绪左右,做出失去理智的行为。

  林珩出面挽回危局,将事情的发展扳回轨道。"父君,殿前已备好马车。"

  安抚下国人,林珩转身面向晋侯,态度恭敬得体。即便是以最挑剔的眼光也无法从他身上挑出错来。

  “好,你当真很好。”晋侯咬牙切齿,偏又无可奈何。明知道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