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路遇宁采臣(2 / 2)
丁修则意味深长瞟了那丫鬟一眼,一边走一边笑道:“不知姑娘如何称呼?”
“二位公子叫奴婢绿儿好了。”
宁采臣下意识问了一句:“请问绿儿姑娘,你家小姐可否叫红袖?”
<div class="contentadv"> “嗯,看来二位公子也听说了我家小姐的事,小姐一向仰慕读书人,说读书人寒窗苦读不容易,故而一尽绵薄之力予以资助,希望赶考的学子能够高中。”
闻言,宁采臣不由感慨道:“你家小姐真的仙子下凡啊!”
闻言,绿儿笑了笑,带着丁修二人穿过前院,来到了后院一间厅室内。
“二位公子想必还没吃饭吧?我去端些吃的过来。”
宁采臣道:“不必劳烦姑娘,小生带了干粮。”
绿儿笑道:“干粮还是公子留着应急,来到这里自然要吃些热饭热菜。”
等到绿儿一离开,宁采臣不由打量着四周感叹了一声:“没想到世上还是这般好心人。”
“是啊……”丁修回了一句,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他一眼就看出来了,那个绿儿并不是人,而是个女鬼。
不过,鬼与鬼不同,跟人一样,有善有恶、有好有坏。
丁修虽然识破了绿儿的身份,但在她身上却感觉不到一丝戾气,她的眼神很清澈,犹如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
既然是鬼魂,那么这宅院自然也就是鬼宅,但,却没有那种阴森森的气息,跟普通人家差不多。
所以,丁修想要见识一下那个红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是什么样的鬼,她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过了一会,绿儿端来了饭菜,还送来了一壶酒。
虽然只是普通的几个家常小炒,但对宁采臣来说,简直就是一餐大餐。
看他补了又补的衣服就知道,家境是很困难的,平日里一个月都难得吃上一顿肉。
故而,自然一脸感激,说了一番道谢的话。
当然,丁修也装装样子感谢了一番。
等二人吃饱喝足了,绿儿收拾了碗筷之后,又道:“小姐想请二位公子去书房一叙……”
一番谦让之后,宁采臣先去了一趟书房。
结果不过盏茶工夫便回来了。
接下来,丁修也在绿儿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东厢院的书房内。
一进书房,丁修便发现宁采臣估计连红袖的面都没见着,因为书房中有一个屏风,红袖坐在屏风后面,只能隐隐看到一道身影。
当然,那道屏风对丁修根本没用,他没用灵识,只是稍微集中了一下眼神便看清了红袖的模样。
的确配得上“红袖”这个名字。
她的神色看起来有些忧郁,一双秀眉修长而优雅,眼睛深邃而又晶亮,似有一些潋滟的波光。
一双红唇如鲜花般娇艳动人,身穿一袭华美的红色衣裙。
气态优雅,颇有一种温婉之美。
可惜,她依然还是个女鬼。
“在下丁修,见过红袖姑娘。”
“原来是丁公子,公子请坐!”
她的声音听起来也很悦耳,有一种很特别的糯软韵味。
接下来,红袖简单问了几句话,比如从哪里来之类的问题,随之话题一转,聊起了经史子集相关的内容。
这倒是有些出乎丁修的预料,毕竟,女子大多喜欢读的书都与诗词歌赋有关,没想到红袖对经史子集也颇为了解。
经史子集,乃是科举的内容,也是书生必读的书目。
聊了一会,红袖突然问了一句:“公子去应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天下学子去应试,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改变命运,一旦高中,便能入仕为官。
再不济也想考中个举人,哪怕没有机会入仕,但回乡之后也是很风光的,无论以前有多穷,一旦回乡,便会一跃成为乡里的乡绅。
举人,算是半个官身,朝廷会发放一定的俸。
当然,那点俸只能用于糊口,主要是其意义不一样。
古代因为体制的原因,一般奉行皇权不下县。
所谓皇权不下县,意思是皇权只管到县一级,再简单一点说就是县以下不设朝廷机构。
那么问题来了,乡村谁来管?
这就要靠乡绅来管了。
举人,乃是乡绅的重要组成,当然,乡绅也不仅仅只是举人,还有一些当地的名门望族之类。
古朝各代对举人都赋予了特权,比如免除一定数量的田赋,免除一定户数的徭役。
如此一来,便有不少人前来投靠,当地的土财也会前来巴结,乃至于官府里的官员也会登门拜访。
总之,考中了举人,就相当于一步迈入了富家行列。
丁修去应试其实只是闲来无事,但听红袖问起,他自然不会这么说,他相信红袖这么问一定有用意。
想了想,回道:“在下参加应试是想看看,寒窗苦读多年是否值得。”
“嗯?”
听到这回答,红袖不由愣了愣。
随之又问:“假如说,公子最终能够高中,是否希望入仕为官?”
丁修却反问了一句:“不知红袖姑娘此问何意?”
红袖沉寂了一会,叹了一声:“或许公子觉得小女子问得有些冒昧,小女子只是想不明白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姑娘但说无妨。”
“小女子见过不少读书人,他们大多出自贫寒之家。在没做官之前,一个个胸怀大志,身具风骨。
可一入官场,却一个个像变了个人似的,有的甚至变得贪得无厌,欺压百姓。
读书,只是为了做官?做官,只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
小女子非男儿身,想不通这些问题,故而请教公子指点一二。”
丁修笑了笑:“姑娘这个问题有些泛了,在下一个人也代表不了天下读书人。”
“小女子再冒昧问一句,假如公子有朝一日做了官,是否会坚持读书人的风骨,公正廉明,两袖清风?”
听到这话,丁修不由心里一动,隐隐猜到了红袖的用意,或者说是遭遇。
难不成,她对官府有意见?或者说,她的死与官府有关?是冤案?
有了这个念头,丁修不由笑了笑:“在下也冒昧问一句,姑娘是因何离开人世的?”
“嗯?”
屋子里突然多了一缕寒气。
红袖站起身缓步走了出来,眼神冰冷地打量着丁修。
只是,凭她的修为,又怎能看出丁修的底细。要知道,当初辛九娘日日夜夜与丁修在一起,也只是隐有所猜。
“姑娘不必惊慌,在下并没有恶意。”
红袖倒也坦然,走到桌前坐了下来,纤纤素手执起茶壶倒了两杯茶:“公子请茶!”
“多谢!”
丁修端起茶品了一口。
随之赞叹了一声:“好茶!”
红袖突然又问了一句:“公子到底是谁?”
“在下不是已经自报过家门了么?”
“但公子并非一个普通的书生。”
普通书生,又怎么可能看穿她的身份?
丁修既然点穿了红袖的身份,自然也懒得再拐弯抹角,点了点头道:“不错,在下不仅是读书人,同时也是修道中人。”
“果然……”
红袖幽幽叹息了一声。
随之又道:“既然公子乃是修道之人,那小女子也就不瞒公子了。首先,小女子可以坦然地告诉公子一句,小女子从未害过人,也无害人之心。”
“嗯,这一点我信。”丁修点了点头:“只是,我想知道,伱为何这么做?你资助书生的目的是什么?”
红袖苦涩地笑了笑:“小女子如果说是行善,公子固然是不会相信的。
其实,小女子此举的确有行善的用意,但,也有另一半的因素,是想找到一个能够帮助小女子的人。”
果然如此!
听到红袖的回答,丁修倒也不意外,问道:“不知姑娘遇上了什么困难?难道姑娘是含冤而死?”
听到这句问话,红袖沉寂了好一会儿,方才眼圈一红,泣声道:“没错,小女子的确是含冤而死。”
“红袖姑娘如果不介意的话,可否展开细说?”
红袖喝了口茶,沉思了一会,方才缓缓讲起了她的遭遇。
她出身在书香门第,她的曾祖父、祖父、父亲皆是当地颇有名声的秀才,家境也算不错,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称得上小富之家。
那一年,县城新上任了一个知县,名叫施文清。
初上任时,施文清壮志满怀,立志要尽己所能,做百姓称颂之父母官。
一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二来,做出政绩,也利于升迁。
毕竟做官之人,哪有不希望步步高升的?
可是,施文清很快发现,事情并没有他想像的那么容易。
他上初之后没多久,便发现了不少问题,比里县里的帐目相当混乱,想查都不知从哪里查起。
卷宗堆积如山,甚至还有上上任知县的案子到现在还没有了结。
不过,再乱,总得理出一个头绪。
于是施文清打起精神,召集了县丞、主薄、典史、教谕等等相关人员开了一个长长的会议,吩咐一众人抓紧时间将帐目理清楚,旧案子该办的赶紧办。
那些上口中应得倒是爽快,可是一个月过去,施文清却发现这些人基本上什么事都没做。
这时候,他遇上了一个人,也就是红袖的父亲周咏。
二人一见如故。
周咏虽然没做过官,但他身为本地人,却深知县衙那一套。
他对施文清说,你虽然是一县之长,但是民间有一句老话叫做“铁打的小吏,流水的太爷”。
这里说的老爷,指的正是知县。
朝廷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拉派结派,一般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异地为官与易地为官。
异地为官,就是说不能在自己的家乡担任官员,要派往处地。
易地为官,是在一个地方任职几年之后,便会调到别的地方,有时候是平调,如果政绩突出,或许也会升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