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楚国屈原(四千)(1 / 2)
第146章 楚国·屈原(四千)
为之人族?
不局限于一国?
这是因为风允知晓,这天下分而合,合而分,如此循环,终是一体。
所以才不求一国争霸,而是以所遇之民,行心中之道,为人族文明最为辉煌的一段岁月,添上一家之言,以供后世观看。
“后世…”
风允想到,在后世时,那些残缺遗失,或被朝代篡改的先秦经典,就不由得心疼。
他思:若是可以我当阅尽天下经典,将其记录在册,留于后世,如此,也算我的义务。
风允自觉揽下了这个责任。
作为后世穿越而来,他认为自己除却寻求我道外,也该留下其余的百家之言,不然他更是白穿越一遭。
“中原战乱之多,不适合藏其经典,这跨越几千载的知识,需藏于兵家不争之地。”
风允思索,前世时曾看过,多山之地,无土可耕,交通不便,难以养民,方为不争之地。
只是看他是否会去改变。
“还请……风君能为余写一篇《大禹赋》,风君所作,原甚爱之。”屈原以礼相请。
被风允一言道破,楚国使有些愕然。
风允摇头。
周王朝多载,其士大夫阶级根深蒂固,风允还记得,那在越国的范上士就是荆楚人,但因为荆楚之地,非士族不得入仕,方才前往越国寻一生计。
嬉笑点头。
“我来教你一个方法。”
“风君应知晓扬粤对百越之危。”
“哦,风君海涵。”楚国使羞赧,对着风允再礼。
邹衍询问,风允闻之点头。
风允闻声,目微动。
风允这才继续道:“所以楚国是欲要助我百越,以牵制扬粤?”
当然,各国之间的语言统称周言,却也皆多不同。
大庭亦然,楚国亦然。
“风君,余对你……”屈原羞赧着,从怀中拿出一份帛书。
让邹衍去带——
可见,屈原对这赋,多有称赞。
“风君大德……扬粤蛮夷,他们地与楚相差无多,但国民贫苦,远比不得楚,若是楚能占据扬粤,也是利民之事。”
屈原望之天色,略带不舍。
屈原嘿笑,却没听懂风允内藏的话。
屈原自顾自歌颂而出,其声明亮轻快。
而其衣着,却显花哨,发冠精巧而灵动,腰间宝剑上伴有珍珠美玉,实在华丽夺目。
此时楚国使节,在说了一句楚言之后,就是用雅言向风允交谈。
“且再看吧。”
帛书上,正是风允所作的《大禹赋》,而这帛书周边,有兰草花纹的镶边,在赋的空白之处,也还有不少的屈原所作的注释。
但目光一转,思索楚国与扬粤之间的地缘事态。
不然楚君也不会派他来使,以粮草兵甲相助百越。
风允摇头。
风允淡笑……
“原是方入仕吧。”
邹衍也坐下,继续询问风允:“允师,你说过今日就告诉我,您为何要帮助管仲嘛…”
倒是让风允有探究意味,此时的楚国处于何阶段?
“使节请起。”风允亲自扶起行礼的屈原。
收敛心神,风允细细观阅这刑典。
风允安抚道:“余之心境,已有贤者风范,若是能坚守一生,其成就自然不低于谁。”
“你才多大,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需要什么道理。”
这非秘密,风允不必隐瞒。
楚国使节正色,一礼道:“楚君希望百越能挑起扬粤战火……”
“管仲。”风允沉吟。
“嗯。”邹衍听见风允欲教导他,他转悲为喜。
不待楚国使说,风允周身文气一荡。
其姿态礼仪之正,风允倒是第一次见,就是大庭时的宗伯都没有这般规整。
说着,又略停顿。
风允坐于案桌旁,淡笑。
“风君,这赋,余观之,是为歌颂赞扬之诗歌,但与广为流传之诗多有不同,其字句讲究对仗,押韵于尾,爽朗通畅啊!”
风允睁眼,就见屈原紧张道:“可是原的诗歌有碍?”
“这桐国的书倒是多咧。”
但哪一国不同呢。
“允师,您很欣赏这个楚国人?”
这宫殿外,欲偷听的暗卫就被文气荡开,砸在了雪地里。
“其楚君莫不是想行声东击西之计,让西之诸国引扬粤主力,以此攻打扬粤?”
摊开后道:“这《大禹赋》传至楚国,这‘赋’余还是第一次听说。”
而风允则愣愣望着这楚国使节。
他虚张声势,引起扬粤的防备已经是极限,绝不会惹火上身。
风允一愣,继而静静听之。
“风君之德,余……屈原拜服啊。”
一旁的邹衍也竖起耳朵,默默偷听。
如此一日,已是黑夜,管仲告辞,而楚国使节也至。
“喜欢,音律井然,悦耳动听,不过这楚言实在晦涩……”
风允表明立场,直接爽快,让方缓过神来的楚国使节欣赏喜悦。
闻言,楚国使低喃:“国之兴亡,皆苦其民……国之兴亡…”
“是可流传之佳作,但……你之后会知晓的。”
“余酷爱诗歌,在闻风君之赋,感其颂大禹之德,感化后民之心,略有灵感,成一诗歌——《橘颂》。”
屈原?
“楚国之事为重。”楚国使肃道:“楚君令我来使,余本该去百越国,但在瑶地闻说风君前往邗国,余追来,至邗国时又闻风君前往桐国,遂又再追。”
是了,屈原乃是楚国人,但此时却非战国时期,本不该出现才是。
“站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
“而两国之大,不相上下,一战必胜,不然久久牵制,只会耗尽两国气运。”
而楚国使又道:“风君啊,扬粤之大,不弱于楚国,此时楚国与扬粤只隔了几国,那扬粤欲扩,唯有向西啊。”
不过不重要,风允明白等屈原遇到楚国出仕后所要面对的政治之后,他再回想今日,自会有所得。
将玉佩交给屈原,屈原喜悦。
“原也该离去,风君也好歇息。”
全诗皆是赞颂橘树,以物寄情,托物言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