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称帝?(2 / 2)

加入书签

        这厦门港不说全据福建,至少也是将福建大定之下,要开起来的。

        <div  class="contentadv">        厦门港只要一开,按照历史记载,那绝对是赚钱如流水,如此财赋重镇,自然得在天子脚下看着才放心。

        本来还有个泉州港也是福建财赋重镇,只可惜,随着明末清初,泥沙沉积之下,昔日的泉州大港逐渐沦为浅水港,海船那是想都不要想。

        摊丁入亩的新税法议定,又闻福州光复的好消息,朱怡炅难得在午后下朝,宴请群臣一起共食午膳。

        吃饭的地方自然还是知府衙门这个简陋行宫,菜肴算不上奢华,却也丰盛,上的也都是闽南地区的特色美食。

        什么姜母鸭、蚵仔煎、五香肉卷、烧肉粽等等。

        在场众人虽然有的不是福建籍,但也在福建为官多年,早就吃惯了闽菜。

        而且,这可是监国赐宴,体现的那可是圣眷,便是让他们干啃白面馒头,那他们也能吃的香甜。

        午膳用的时间并不久,此番虽是赐宴,但该懂的规矩还是要懂,在监国面前刷个脸,再随便用点就行了,要真在那儿吃饱喝足,那就是真牛逼了。

        用过午膳,这些得了圣眷的官员各自心满意足的回到衙门处理政务。王礼梁文煊二人作为新晋阁老,任务最重,既要遴选六部官员名单,又要负责接下来新税法推行的前期准备工作。

        就连朱怡炅这个监国也没闲着,同样去往自己的御书房,开始批阅由秘书处整理呈递的奏疏公文。

        后续的几天,泉州府上下风平浪静。

        哦,倒也不是完全无事发生。

        首先,福州府那边朱怡炅发去了圣旨,令杨恭在福州先暂行驻扎,配合新任知府尽快恢复福州秩序。并以征檄并用的手段,力图在今年年末前,不说拿下全闽,至少也要让福建大部归于明军掌控。

        同时,黄殿和李勇这两位复国元勋此番也来到泉州。

        虽然黄殿由于爵位太高(辅国公),先前被朱怡炅有意雪藏,但台弯叛乱之后,朱怡炅又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或许,这些老牌勋贵也并非无甚大用。

        朱怡炅先是好生安抚了一番来至泉州的黄殿和李勇,随即便以两人率军平叛有功,特擢升黄殿为大明新军第十三镇指挥使,李勇为副使。

        这第十三镇,乃是在泉州本地募兵建立,基础的练兵建制早已完成,就差任命一个指挥使了。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决定不再雪藏,那自然就要大用。

        如今,算上第十三镇,加上赖池还有张岳的番兵,明军总兵力已至七万余众,再算上台弯那边的厢兵,朱怡炅已然可以号称有强兵十万了。

        兵力膨胀至此,原来的镇指挥使官职已是有些低了。

        单说此番杨恭和徐进,这两个南北路军主帅,以镇指挥使的职位统帅数万大军,已是有些掣肘。

        朱怡炅已经想好了,等到明军基本控制了福建,就正式组建军级作战单位。

        至于正式官职,则直接照搬某兔的军长,称呼上则既可称呼军长,也可称呼将军。

        而军级的兵力规模,便定为五个镇,加一个辎重部队,专司保护和押运粮草军械。

        如此一套下来,配合大明的新税法,加之迁都泉州,这大明的军政系统便算是彻底稳固和正规化了。

        大明也将从原来的造反集团,开始正式向正统王朝过渡度。

        随着朱怡炅这边各种任命圣旨不断下发,行政机器高速运转。远在福州的杨恭得到圣旨,同样也动了起来。

        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又往四方州府发布招降檄文。

        短短数日,福宁建宁还有延平三府,不少边镇忍受不了压力和恐慌,易帜而降。

        明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兵锋成功渗入三府辖境。

        硬要说的话,福州也算是五朝古都了o(* ̄︶ ̄*)o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