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吉林收复(1 / 2)

加入书签

第475章  吉林收复

        鞑子内讧委实再正常不过,就算没有大明挑拨离间,也早晚得出事。

        因为缺粮,连鞑子皇帝、太后都只能喝粥吃干饼,还是一天三顿都如此,那下面的士卒百姓生活可想而知。

        这些围攻吉林城的鞑子兵,平时就缺衣少粮,饿肚子更是家常便饭。不久前又被派去宁古塔平叛,大冬天去平叛,这几乎等于是在要他们去送死。

        无论平叛成功与否,吉林城都能省下一大批粮食和吃饭的嘴。

        这谁还能忍得了?

        与其说是这些鞑子兵相信了大明的挑拨离间,不如说是被逼的走投无路。

        而且,最重要的是,隔壁的大明不缺粮,被鞑子抛弃的萨尔浒,这里的百姓日子过得不说很好,却也在每天变好,至少不会饿肚子了。

        这些鞑子兵现在就想吃饱饭,能不能兑现荣华富贵其实不重要,他们带着太后、皇帝回去,怎么说也得让他们能安然种地吃粮吧?

        可以说,都混到这份上了,吉林的鞑子也该到灭亡的时候了。

        当鞑子的吉林城、宁古塔相继发生叛乱,位于辽东的明军这才姗姗得到消息,因为没有细作,细作也安插不进去,全靠边镇百姓、山民和哨骑探报。

        大明新朝,镇守辽东的郑侯于可成迅速开始筹措粮草,征发民夫劳力,准备开春雪化就直接出兵,前往收拾残局。

        于可成的动作已经很快,但王宗谈的动作却是更加迅速,因为他不需要筹措粮草,粮草直接找朝鲜国王要就行了,买粮的银子先欠着,大不了就用兑换的大明钱来抵。

        至于运粮民夫就更简单了,自平壤都督府建立,几乎每天都有朝鲜难民从大同江(真叫这名)对岸渡江逃来。

        这些难民基本都是赏两天粥食后,就会由官府安排,壮劳力前往垦荒,老弱则干一些杂活,总之不会让这些朝鲜百姓都闲着没事干。

        而对于大明这边以工代赈的做法,那些朝鲜百姓并无丝毫不满,反而还感恩戴德,因为都要累死累活的干活,但大明这边可以吃饱穿暖啊!

        如此稀松平常的需求,却是如今朝鲜百姓苦苦挣扎,求而不得。

        说起来,这其中也有大明的锅,因为大明又要在辽东打大仗,还要在平壤、辽东养兵,这么大的粮食窟窿,可都是朝鲜这一亩三分地在帮着填。

        整个朝鲜国库存粮,早就空的能跑老鼠了。

        这要是遇上什么天灾饥荒,百分百得出事。

        不过朝鲜王李昑和那些宗室大臣却是满不在乎,一开始的朝鲜的确是被迫卖粮,但卖的多了,尝到了甜头,尤其大明付钱都是用的大明通宝和新铸官银来付款。

        这些大明产通宝钱铜料足,造型精美,可比朝鲜自己打造的劣质铜钱值钱多了,白银更是纯度、样式远胜隔壁的日本白银。

        也是因为这个,才让朝鲜想着再来中国换钱。

        早在清初那会儿,朝鲜就已经跟中国换了不少钱回去流通。

        拥有朝鲜这个稳定大后方,才刚刚开春,雪还未完全化开。

        王宗谈便直接出兵了,陆师五千,骑兵五千,总计一万大军,并征发朝鲜民夫一万。

        不能再多了,再多粮草压力太大,就算有朝鲜,也容易跟不上。

        现在的吉林实在太过荒芜、苦寒,后勤粮道也撑不住几万大军进兵。

        副将唐舜领着麾下五千龙骑兵,先行北上进兵出发,王宗谈则亲率剩下五千大明陆师,紧随其后。

        整整一万明军,沿着长津江北走,因为可以借助江河水路,减缓行军和运粮压力。

        途中经过长津湖,这座几百年后的惨烈战场,作为明人的王宗谈自是不清楚。如今的长津湖周边,是广阔的无人区,原来稀少的山民百姓,早已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