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旧时代的火花(2 / 2)

加入书签

        李谕拿起来两盒火柴,虽然价格压到了70文,也不便宜,一盒火柴里只有12根。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一般都是达官贵人才舍得用火柴点火。

        李谕明白张新吾等人的情况:“现在的问题是不仅产品不行,品牌也比不过洋火柴,甚至安全性都有大问题。”

        罗建秋说道:“是啊,更可怕的是现在竟然有百姓吞食我们的黄磷火柴自尽。已经出了好几起命案,连官府都盯上了我们,要不是唐道台出面,恐怕我们早就再次被查封。”

        清廷的官员们大都不懂现代工业,再加上洋人背后施压,几乎都会不分青红皂白直接一棒子打死民族产业。

        李谕明白了他们的处境:“的确是要做技术上的革新。”

        唐绍仪说:“正是如此,设备现在已经有了,关键还是技术上达不到。如果李谕先生能解决技术问题,把安全性先提上去,我想刚才提到的其他困难都可以解决。”

        李谕心中想了想当年的化学知识,然后说:“我明白了,我随你们去看看。”

        “太好了!”张新吾和罗剑秋非常兴奋,“您要是不出手,恐怕整个中华大地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能帮上忙的人了。”

        张新吾曾经在天津北洋学堂读过书,也学过西学。

        但就像京师大学堂一样,当年刚刚开设的大学基本就是承担着西方国家小学的任务。并且大都更看重的外语和政法,对科学领域涉及很少。

        张新吾属于热血青年,虽然对化学根本不懂多少,也压根没听过“同素异形体”,但是凭着心中一股劲也要干。即便明知洋人的火柴更好,但就是要做自己的民族产品去和他们竞争!

        清末民初这种人并不少见,而且张新吾从事的又是比较有意义的化学工业,无论如何李谕也应该帮他一把。

        李谕同唐绍仪一起找到管学大臣张百熙。

        唐绍仪的天津海关道只有四品的官秩,但是从诞生起,海关道就是超级实权部门,他们管理大清海关税赋,实际上的地位仅次于地方封疆大吏。

        所以唐绍仪一出马,张百熙也就没什么好说的。

        张百熙语重心长对李谕道:“没想到甫一开学,你就需要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我知道洋人的东西并不好研究,但是你不一样!我相信你可以做到当年李中堂都做不好的事。如若可以顺利完成,我将代表大学堂对你嘉赏!”

        李谕郑重说:“我一定不负大学堂之名。”

        在李谕曾经生活的时代,他身上的光环更多是北大赋予他。如今有机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振早期北大的名望,肯定是不遗余力,没什么好说的。

        唐绍仪守着海关道这么个大肥缺,虽然并不贪,但也很有钱。四人拿着唐绍仪买的京津火车上等车厢票前往天津。

        来到天津自来火局时,李谕看到旁边还挂着一个新牌子:“丹凤火柴公司”。

        不用说,肯定就是张新吾他们创立的新公司名字。

        里面除了许多男工,张新吾还雇佣了一些女工做火柴盒的裱糊工作。

        这个年代能招收女工的厂子太少了,也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许多底层劳苦人民的就业问题。

        厂子里的设备确实比较老,但是现在的火柴工艺除了旋片、切梗、排梗和卸梗几个工序采用机器外,其他的如锯木、晒梗、运梗、沾油、沾药、烘干、糊盒、装盒、包封装箱等都是手工。

        所以设备的生产压力并不大,旧点也可以用。

        张新吾还专门做了个实验室,烧瓶、容器一应俱全,只不过还不太会用。

        李谕大体转了一圈,然后问了问就明白了,现在火柴厂采用的确是西方早就淘汰的70年前的白磷火柴生产工艺。

        这种火柴使用起来倒是方便,火柴头里就有白磷,随便一擦就能着火,根本不用像后世的安全火柴那样还需要在摩擦层上打着火。

        但问题就是起火太灵敏,非常容易引起火灾,而且白磷不仅本身毒性大,生产过程也极有可能产生剧毒。

        李谕看着眼前的几个瓶子,立刻明白了他们的困难:“你们现在是难以生产赤磷吧。”

        张新吾诚恳道:“是的,不仅如此,我们也无法知道火柴头的配比。”

        “配比不成问题,无非就是硫磺、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配比实验,这个可以进行穷举尝试。”李谕摸着烧瓶说,“只要是源头有了,后面就不怕实验浪费。”

        氯酸钾和硫磺现在天津并不难找,这两样东西是制备火药的重要原料,天津又是北洋陆军的根据地,并不缺这个。

        而且氯酸钾也没什么神秘的,高中化学有个重要实验不就是氯酸钾制备氧气。

        张新吾也知道氯酸钾和硫磺,但他是真不知道同样的元素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态。

        不管是实验室还是工业上,都是先制备出危险的白磷,然后再去制备红磷。

        方法并不复杂,就是加热,当然是隔绝空气进行加热。

        实验室较为简陋,李谕换上一身衣服和张新吾、罗剑秋一起做起实验。

        李谕给他们做了展示,如何加热、如何收取红磷等等。

        只实验了四五次,李谕就很熟练地可以用白磷制备红磷,然后再教给了张新吾和罗剑秋。

        之后就可以将红磷制作成火柴盒侧面的摩擦层。

        虽然看似很简单,但之前却难住了两人许久,而且瑞典人与日本人也压根没有告知方法。

        反正这东西也不是什么专利,怪只能怪大清太落后,高中化学都成了工业发展的瓶颈。

        然后李谕又与他们一起做实验将氯酸钾、硫磺和二氧化锰研制火柴头,其实就是通过实验控制起火温度。

        李谕终究是受过现代教育,懂得从高温向低温,也就是从“过分安全”到“常规安全”缓和过渡的实验策略,几十次实验后,第二天也完成了初步的配比。

        都不是什么复杂的化学问题,初步配比的精度虽然还是不够,但是方法有了,后续张新吾只需要再多做一些配比实验就可以。

        有了这些工序,就可以完全不再使用白磷,也就是可以生产安全火柴。

        张新吾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了李谕的实验步骤,兴奋万分:“没想到李谕先生可以无偿提供给我们这些宝贵的机密,实在是无以为报,等我们的工厂运转起来后,一定给您奉上酬劳。”

        李谕笑道:“举手之劳,无足挂齿!你们如果可以想办法提高产品质量,然后降低价格,成功打开火柴市场,就是对我最大的谢意。”

        张新吾一揖到底:“先生高义,实在是佩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