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中国公学(2 / 2)

加入书签

        李谕好奇道:“谁搞出来的这副药?”

        李谕笑道:“我来看看你们的校舍。”

        李谕说:“大人一定要小心倾销,我总感觉日本人别有所图。”

        所有的事情都靠袁世凯肯定不行,他只是北洋大臣,南洋那边的事情难以插手,而南洋恰恰又是工商业更发达的一片地区。

        “李谕先生,”秋瑾惊讶道,“怎么是你?”

        “是苏戡啊,正好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李谕先生。”端方说,然后又介绍给李谕,“这位是郑孝胥,字苏戡,是我的左膀右臂。”

        第二天,一个中年人来找到端方,进门说道:“制台大人,您终于回来了。”

        李谕趁热打铁:“上海是最开化之地,姑娘又有志于中国之女权,不如我在这里给你出钱办一个专门针对女性的杂志,伸张女权,为女子开智,就叫《中国女报》,如何?”

        端方没啥好说的,建就建吧,但地租按照上海租界外围的价格,然后稍稍打了折,200两一亩,税金则按照进口关税的六折。

        李谕虽然不知道“仁丹”以后的作用,但考虑到自己对日本人的内心情感,就是不希望他们赚中国人的钱,尤其在这个时候,反正得想办法搞一搞他。

        慈禧算是给李谕做的工业一事同样做了最大的支持,今后方便了很多。

        唐绍仪说:“我派人打听过,森下博没有什么复杂背景,就是个普通商人,至于所谓的‘仁丹’,也是他仿制的一款在宝岛的药物。疏才兄弟不用担心,这属于中药,在市场上日本人不可能是他们老祖宗的对手。”

        几天后,在上海他们见到了拜耳代表。

        “端方?我不要满人的钱!”秋瑾愤愤道。

        拜耳的代表此前与上海租界以及青岛租界通过气,基本同意了在上海建厂的决议。

        简短寒暄后,郑孝胥说:“制台大人,上海已经聚集了数百名留日学生,他们自发创建了一所学校,叫做中国公学,但资金运营困难,正寻求帮助。”

        “秋瑾姑娘。”李谕给她打招呼。

        而且上海辐射能力明显更强,整个长江流域几乎都可以覆盖。

        李谕只能说:“先做好内河航运也不错。”

        马君武高兴道:“秋瑾姑娘,刚才我听郑大人说,两江总督端方大人同意每个月资助1000两,我们能继续把学校办下去了!”

        正如他所料,在中国的许多日本人都充当了谍报人员,包括这个药商以及医药广告。

        李谕买了一份《大公报》,发现如今的广告语更扯,什么“仙岛妙药,药到病除”。

        秋瑾咬咬牙:“小恩小惠不能看在眼里,不然如何行大义!”

        当时日本取缔条约出台后,很多留日学生归国,但不能没学上,所以学生们就组织了一所学校。

        会见结束后,当天袁世凯在北洋设宴招待了一下李谕。

        李谕无心从政,在这种乱世其实就是最明智的,不然以清末民国的动荡形势,死多少次都不够。

        “赊账?”李谕问。

        李谕完全是基于对日本人的认知做的猜测。

        事情果然不好办,航运业太花钱,目前完全被欧美几个大国控制,连日本都很难打开海路。

        哎,渗透到了这种程度,真的……

        “等产品生产出来,必然要行销海外。日本国的三菱财团暂时与我签订了运输合同,但只有五年,我希望这五年间大人可以敦促轮船招商局拓展几条线路,我便可以把运输之事交给招商局。”

        因为英国人已经在广州建厂,拜耳不想和他们直接竞争。

        唐绍仪又说:“不仅如此,日本方面还在邮局里开设了售卖点。”

        “确实不容易,留学生都是人才,”端方说,“以后每月从两江总督署拨银一千两,正好你做学校的监督,维持下去。”

        “疏才兄弟,得亏你有点新玩意,不然我的劝业场和陈列所真的成了洋人展览!”袁世凯举杯说,“今后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郑孝胥准备走时,李谕对他说:“带着我一起去看看。”

        马君武说:“这位端大人虽然也是满人,但算不上坏人,你忘了中山先生说的了,支持我们的满人不要反对,要团结。”

        马君武叹了口气,问道:“那你要去哪?”

        马君武尴尬道:“秋瑾姑娘,银子这东西,在哪都是银子,也只是银子。”

        时不时就可以听见有人打听哪里有卖的。

        “绍兴,回家。”秋瑾说。

        告别袁世凯后,李谕又在天津待了几天,有时在吕碧城的北洋女子学院,有时去自己和张伯苓、严范孙他们共同创建的中学看看。

        看来秋瑾的脾气还是没有变,嫉恶如仇啊。

        决议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签订,端方心情挺好,邀请李谕以及德方的人去汇中饭店一起吃了饭。

        李谕知道郑孝胥这家伙,以后是伪满洲国的汉奸,不过这时候还没有显示出汉奸本色。

        慈禧说:“梁诚在美国给我发过电报,退还庚子赔款一事办得很漂亮,听到伱是留美游学处的监督,让你这种最懂西学之人做事,而且又不像康有为那么独断专行,我算放了心。”

        秋瑾眼睛闪烁:“有一些道理。”

        李谕是想去看看秋瑾的状况。

        “还有碧城姑娘?”秋瑾终于被说服,“好吧,当年康梁还有同盟会都办了杂志,我也应为两万万中国女子发声。”

        李谕笑道:“而且是要振臂高呼!”

        好在把她稳住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