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解决个难题(2 / 2)
以前的时候,李谕的成就对普通人来说显得很缥缈,目前国人没有几个懂那么高端的数理科学,但生活中的这点小事却能看懂。
李谕笑道:“地震的波动复杂多了。”
“但这件事你真帮得上忙,证据链牵扯到了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唐绍仪说。
迈布里奇组织团队,花了六年时间,消耗五万美元(那时候的5万美元可不得了),终于把快门时间缩短到1/2000秒,然后拍出了那个著名的短电影《奔跑的马》。
李谕索要的电影胶片很著名,大家应该都看过那组图像,就是一组骑着马奔跑的画面。它是所有电影史课程最开始第一节课就会教授的内容。
李谕问道:“你已经要毕业回国?”
这小子是真会来事。
孔祥熙高兴道:“帝师竟然记得我。”
黄三德道:“先生何不加入我洪门?本人可以安排您也为洪棍级。”
胶片的出现来源于斯坦福先生的一个赌注。
黄三德没有强求,在他们眼中,李谕多少有一点浓厚的文化气息,他们颇为尊重。
李谕对演讲早已驾轻就熟,考虑到加州比较在行的应该是天文学——加州刚建起了强大的威尔逊山天文台,所以李谕从天文学角度,讲了天文学与物理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天体物理学。
所以斯坦福赢得了赌注。
唐绍仪解释道:“因为提供不了证据。”
内容不复杂,天文学嘛,早期是占星术,但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其实就是从物理学开始的。
府衙中,杨士骧,比利时电车公司代表,英国人、法国人的代表,还有中国的天津商会派出的代表齐聚一堂。
李谕自然要尽可能帮帮旧金山的同胞,他们挺不容易,遭遇了各种灾难和不公正,还要尽可能筹款支援革命。
以前李谕在国内的影响力只集中在高级一些的知识分子群中,现在成了普通人心中的英雄。
杨士骧反应很快,立刻说:“好!本官就命李谕为调查员,勘探噪音之事。诸位可有异议?”
好吧,孔祥熙在美国学的是理化科学及社会科学,当初两人见面后,通信多次,李谕回答了孔祥熙提出的一些关于物理数学的问题,他竟然直接因此当李谕是老师。
<div class="contentadv"> 他自然是想借李谕的名气。
电车公司必然是败诉了。
碰巧遇到了梅贻琦。
仪器本身不复杂,甚至有些简陋,不过功能没问题,它装有一束旋转缓慢的纸带,纸上竖着一支轻轻搁置在上面的笔。随着发电机的震动,这支笔就可以嗒嗒不停地在纸带上留下痕迹。
李谕侧过头:“孔祥熙?”
李谕随后在纸上算了一阵后说:“很明显,震动非常剧烈。”
李谕纳闷道:“我又不是学法律的,找我做什么?”
梅贻琦说:“我已经学完南开中学的课程,老师说我可以来北洋大学堂找点更高规格的书读一读。”
“在下毕竟是孔门之后,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学问似乎已经遇到瓶颈,现在书生需要修习新学。我不想让我孔门落个不懂新学的把柄。”孔祥熙说。
杨士骧喜道:“太好了!帝师,你来评一评。”
李谕同样没必要给洪门直接捐款,他们能量很大,而且让他们组建公司承接未来自己企业的业务,已经是最有力的帮助。
“正好,”李谕说,“你来协助我一下。”
伯克利分校请了李谕后,斯坦福很快也要让李谕和吕碧城过来壮壮场面。
李谕说:“黄先生可以成立一家劳务运输公司,将来我在京津的公司产品运到美国,就交给这家公司分销、仓储、运输。”
目前袁世凯已明升暗降,并且被慈禧解了兵权,不过北洋的人都是袁世凯的,实际控制权还在他手中。
两人一起动手,进度就快多了。
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杨士骧,袁世凯的忠实手下。杨士骧的弟弟杨士琦也是袁世凯的绝对心腹。
轮船抵达天津港后,唐绍仪带着人来迎接了李谕,随即带着他一同去往直隶总督府。
这个回答有点震惊到李谕,“办学?”
竟然还有点道理,李谕笑道:“真是想不到。”
英国人、法国人还有天津商会代表都表示赞同。
李谕说:“一种可以记录震动强度的装置。”
在斯坦福大学,李谕顺便向他们要了一份电影的胶片拷贝以及专用的电影放映机。
两天后,在唐绍仪、电车公司代表、英法代表及商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李谕和梅贻琦现场完成了震动测量。
“有什么想不到的?”孔祥熙说,“我也是这些年受到了师傅您的影响,认识到西学重要性。”
两人来到实验室,梅贻琦好奇问道:“我们要做什么?”
实际上,马的姿态都会出现四蹄腾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李谕又好奇地问。
这件事对电影业很重要,李谕准备把它引入国内,让早期的电影人看到。
当然不是白拿,李谕花了2000美元才搞到。
梅贻琦激动道:“我听说有一种能够记录地震的仪器,先生造出来的简直比地震记录仪都要灵敏。”
和后世一样,一件事一旦有了广泛的流量,很多本来大众不太了解的东西也会有所了解。
就像芯片,还有光刻机、CMOS,本来有几个人知道这些词?但媒体天天讲,普通人现在甚至都能说出几纳米的工艺好。
受到李谕影响,至少此时的普通大众知道了原来声音是一种波,还能通过物理与数学进行非常精准的计算和测量。
虽然比较简单,不过好歹是一种开始,势必会有更多人对数理科学感兴趣,走上理工科道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