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天子犯法,与民同罪,焉可同罚!(1 / 2)

加入书签

第72章  天子犯法,与民同罪,焉可同罚!

        长安之南,大山脚下。

        朱紫们人影攒动,似是在低声商量着什么,军中的武将,俨然分作了两派。

        但是无论这些大人们,如何的意见相左,均是只论当下,绝口不提旧事。

        诸国的使臣们,亦是自发的离去,唯有神殿的神官莫离,依旧不见起身。

        人世间诸国,畏大唐者多,可西陵神国,独处诸国之外!

        若无夫子这座巍峨高山阻碍,唐国亦不过是,人世间诸国之中的一员。

        看台上。

        颜瑟神情中满是懊恼,比卤水点的豆腐,还要软上些许的长安府尹。

        居然是在今时,今日掀翻了这棋盘,搅乱了这一锅菜!

        四公主李渔,抬眸看了眼,神色如常的王后,起身跪伏在地,言辞诚恳的说道:“启禀父王,渔儿归国时,宁缺一路指引,未有差池!”

        “宁缺不过一边关军卒,初次入长安,如何会与铁匠陈子贤、督察院御史张贻琦、临湖小筑茶师颜肃卿相识?”

        “那临湖小筑茶师颜肃卿,为洞玄境界的大剑师,宁缺一资质不堪,只有不惑境界。如何能杀得了一洞玄境界的大剑师。”

        “伏唯,父王明察,以究长安府尹、刑部员外郎、大理寺少卿,失职诬告之罪!”

        此番言论可谓是石破天惊,一句素不相识,便让不少朱紫,脸色露出了难色。

        唐律虽严苛,可极为讲究证据,旧事不可重提之下,铁匠陈子贤、督察院御史张贻琦、临湖小筑茶师颜肃卿,自然不是一桩案子。

        若是深究下去,恐天启元年那桩旧事重提。

        宣威将军府通敌叛国,已是盖棺定论,证据确凿,天衣无缝。

        只是身为执行者的夏侯,不曾依刑部、大理寺、督察院,下的公文,秋后而问斩。

        可书信往来,印章种种,以及天枢处的存档而来,皆符唐律。

        军中诸位大将军,与国同休的勋贵侯爷们,自然知道当年旧事。

        其事可疑,可已然盖棺定论,朝堂之上衮衮诸公,当年并无仗义执言者。

        若是这宁缺,果真为宣威将军之子,那于唐国而言,并无好事!

        “陛下,公主殿下所言,不无道理。”

        “长安府尹、刑部、大理寺,皆有实证,理应将宁缺收监,待查清后,方可还其清白。”

        镇南大将军许世,身着紫色官袍,推开了一众同僚,来到看台上,朗声说道。

        他是个普通人,没有多少显赫的家世,也并无什么爵位。

        可他深知唐律,于唐国之重,宁缺是边军军卒不假。

        可铁匠陈子贤、临湖小筑茶师颜肃卿,也是从军中退下来的人。

        当年旧事陛下远征荒原,由亲王殿下一言矫诏,可证据做得天衣无缝。

        天启元年,唐国宣威将军府,因通敌叛国遭满门抄斩。

        同年次月,西陵光明大神官,因恣意妄为被囚困幽阁。

        许世不在乎宁缺是否为当年的幸存之人,可当年的幸存之人,成为了夫子第十三位亲传弟子,便值得重视!

        这人世间,有着太多的不公了,并非是所有的沉冤,都能得到昭雪!

        唐王李仲易亦,却仿佛是智珠在握一般,说道:“上官扬羽,唐律既然有言,那就依唐律而行,不过法不外乎容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