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内定(1 / 2)

加入书签

第138章  内定

        听到姬三娘的话,数人开始进行评审,看的速度很快。毕竟大都写的是诗词,短的四句,长的也不过八言,看一遍下来不用多少功夫:

        “对仗不通,韵理不通……”

        随口说出一句评语,然后把手中纸张扔到脚边一早准备好的废纸篓里。

        这一篇,便等于被淘汰了。

        端是简单粗暴。

        文稿众多,时间又紧,不可能看得精细。

        “只会一味堆彻词藻,空洞无物,哎,现在的人,作诗太不用心了。”

        山羊胡老者摇头晃脑地道。

        第一届文魁大赛虽然在题材主旨上不做规定限制,却对年龄有要求,以四十岁为分水岭,拥有秀才功名以上者,适当可宽限一两岁,再老的,就不能参加了。褚秀才是正站在门槛上,过了四十,但又没超过多少,这才被准许入门。

        而上了年纪的文坛前辈们,就只能来当评委了。

        做这事,最大的满足感莫过于评头论足,吹毛求疵,总之能找出毛病来。

        其实都不用吹毛求疵,交上来的文稿水平有限,本就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姜有成倒是看得颇为认真,可嘴里批评得也最为尖锐,连“狗屁不通”的粗话都骂出来了,甚至还拍起了桌子。

        这番举止动作惹得旁人侧目而视,短须老者鄙夷道:“阁下大呼小叫,未免太过于吵闹,会影响别人看文的。”

        姜有成哈哈一笑:“抱歉,姜某就这毛病,看不得人胡乱写文章。”

        姬三娘干咳一声:“姜兄,事前你可是答应奴家的。”

        闻言,姜有成心中一凛,变得安静下来,心中却又想起楼下的陈晋,其登船来,应该是写了作品参赛的,就不知写的什么,会不会是一首完整的诗?

        想到这,犹如百爪抓心,迫不及待要来看写成什么样。

        然而文稿堆积如小山,一时间哪能找得到陈晋的作品?

        总不能直接去一张张翻找,那样就太招嫌疑了。

        之前姜有成出手追捧“此道中人”的书法,却是真心喜欢上面的诗句,他外号“痴生”,“生”就是“书生”。比起舞刀弄枪,其实更愿意“舞文弄墨”。

        不过后来被大哥点醒,才意识到身份上的敏感,与陈晋走得太近,牵扯不清的话,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反把人害了。

        于是赶紧撇清,不再去大张旗鼓地高价收书法了,刚才在船上都故意说与陈晋不认识,只是表现得有点生硬。

        当面作不识,可并不妨碍姜有成想要对陈晋的新作一睹为快,尤其是接连看了那么多篇狗屁不通的诗词后,更渴望读一篇佳作来纾解一下内心的烦闷。

        “哎呀不好,如果他的作品被别人看了去,然后看不入眼,直接给扔了,该怎么办?”

        姜有成随即想到这个可能性,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应该:“以陈晋的诗才文采,下笔成文,必能脱颖而出……除非,这些评委们暗地里跟人做了人情。”

        人情世故,无处不在,特别像这种并不严谨的评选机制,做手脚实在太容易了。

        便说姜有成自己,不就是用个假名,然后进来当评审了吗?

        越想越觉可疑,不禁放下文稿,眼勾勾地看其他人。

        山羊胡几个老者感受到他目光的异样,不禁面面相觑,不知此人作甚,仿佛脑子不太正常的样子,偏偏能坐在这里当评委,好生没道理。

        见状,姬三娘又感到头疼了,她并不知道姜有成的真实身份,只是经人引荐,才让其参与进来,当了评审。

        那推荐的人颇有来头,不是她所能拒绝得了的。

        今晚的赛事,本就发起得仓促,很多方面根本没有筹建准备,就那么一天时间,班子就得组建起来。

        从某种角度上看,说是“草头班子”不为过。

        但能有什么办法?

        姬三娘心中怀疑:王氏那边拿出那么丰厚的奖赏条件,很可能只是为了捧自家的读书种子。

        至于外界风传的寻觅文庙异宝,反而不靠谱。

        异宝之说,都说多少年了,而现成的例子姜昌,其梦中被圣人传授五色神笔,同样充满了光怪陆离的怪诞色彩,真假难辨。

        相比之下,撬动整个江州的文人士子,给王于俊王于宝做嫁衣,更符合名门世族的利益。

        猜测归猜测,姬三娘是八面玲珑的女子,当然不会乱嚼舌头。

        在今天晚上,作为其中一份子,秋月楼也能分一杯羹,虽然贵客寥寥无几,但数以百计的文人士子登上船来,各种花销,便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但比起这些收入,姬三娘更希望获取名声。

        既然文魁已内定,非王氏子弟,不做他人想,可还有别的名次排列。

        她希望自己的画舫上能出这么一个人物。

        “子良兄,你看这首诗。”

        山羊胡老者像是发现了什么,忽然叫道。

        短须的周子良接过那张薄薄的纸张,只看第一句,眉头就皱起:“山长兄,你确定这是诗?这写得如同儿童涂鸦。”

        盯着他们看的姜有成登时被勾起了好奇:“我瞧瞧。”

        伸手一把夺过。

        周子良面色不愉:这厮好不礼貌,一点都不懂得尊敬人……

        姜有成先看诗作,嘴角一撇,觉得此诗着实写得浅白无比,再看后面署名,不禁叫道:“怎么可能?”

        诸人被他惊动,纷纷看来,面露疑惑。

        姬三娘问:“姜兄,可是有什么问题?”

        “问题大了。”

        姜有成嘟嚷道:“这写得什么?为何要这么写?”

        姬三娘却也被引起了好奇心,起身走过来:“请给我看看……”

        ……

        此时,距离秋月楼画舫不远处,一艘体型要大一些的画舫正在缓缓驶动,船上灯笼挑起,写着“春花杏雨楼”的字样。

        在江州地界,春花杏雨楼是首屈一指的风月勾栏,特别今年,共有五名花魁获评为金钗,几乎占据半壁江山,风头一时无限。

        画舫上,一楼的状况与秋月楼这边大同小异,二楼亦然,同样正在进行初审工作。

        三楼小厅,灯火通明,一女正在弹着琵琶。

        此女容颜出众,手指抚动,便有明快的曲调响起,听得人心情愉悦。

        当一曲毕,听曲的数名青年男子纷纷拍手叫好。

        “不许人间闻悲乐,且听风雨皆是情。春娘的琵琶是越弹越好了!”

        王于俊鼓掌赞道。

        那春娘放下琵琶,走过来坐在他身边,眉目含情地道:“俊公子谬赞了。”

        席间有人笑道:“于俊兄的诗才文采真是一等一,出口成章,今晚文魁,非伱莫属了。”

        王于俊笑笑:“修明兄,我若夺魁,外人势必口舌是非不断。”

        那修明兄朗声道:“实至名归,谁敢乱嚼舌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