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无题(中秋快乐)(1 / 2)

加入书签

第226章  无题(中秋快乐)

        嫁梦的核心精妙,并非说构造出一个梦就行了的,而是要做到千人千梦,各有不同,这才算真正的大成。

        每个人的出身经历都会不同,思维想法也会不同,如果用一个梦来套,肯定会出现不适配的情况。

        等于不兼容。

        当彼此产生冲突,会形成某种割裂感,从而导致一连串的恶劣后果,不但使得施法失败,更会造成反噬,神魄遭受重创。

        老实说,全城嫁梦,陈晋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好在他有《幻心摄魂大法》。

        此法门一旦施展,即可让目标人物陷入幻想,从而更容易造梦。

        如同先铺好了路子。

        所以说《幻心摄魂大法》与《嫁梦》结合起来后,会有奇效。

        对于地煞术之间的创新糅合,陈晋不是第一次尝试。

        当然,这并非原版。

        如果是原版的地煞术,他可没有那般本事。

        经过多年的流传变迁,这些法术事实上已经经过了好些改动,从而变得更容易被人学会。

        道法式微,学不会的,就只能束之高阁,甚至失传。

        仙佛大道破碎,并非说说而已,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发展至今,这些术法威能大减,与此同时,也更适合进行变动创新。

        在以前,陈晋在《穿墙术》和《土行》上做过尝试,结果挺满意;然后到《神州行》,以及《心念烧纸法》等。

        业火炼魁星灯,也是一样的道理。

        最后相当成功。

        这也得益于文庙的存在,儒道之法,其实最为包容,可合道,可修佛。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

        拿来就能用。

        而今,到了《嫁梦》与《幻心摄魂大法》。

        陈晋的要求并不贪婪,不指望全城一梦,就能让所有人来敬奉文庙。

        那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此地是罗刹海洲,不是笔墨鼎盛的江南。

        因此陈晋的想法很简单明了,第一阶段就是在人们心中植入一个关于“文庙”的概念,让他们萌生出读书的念头。

        就算他们不能来读,也要让儿女后辈上学堂。

        读书识字,这是基础教育,不敢说一定能逆天改命,但知书识礼,总是件好事。

        在这一点的宗旨上,和以前出版《三十三文集》是一样的道理。

        这也是老师苏孝文的理想国:人人有书读,方为盛世!

        陈晋选择到罗刹海洲来,当然有自己的需求,然而个人追求和兼济天下并不会对立。

        恰恰相反,唯有自己变得强大了,才能做到更多的事。

        圣人曰:穷则独善其身。

        这个“穷”的含义,便是个人的落魄失败,自顾不暇,只能保全好自己,照顾不了别人。

        达,才能兼济天下。

        ……

        “呼!”

        府衙后宅,入定的陈晋睁开眼睛,缓缓吐出一口气息。

        脸色精神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靡下去,仿佛很长很长时间没有睡觉歇息过一样,整个人变得疲惫不堪。

        嫁梦全城算是成功了,但造成的消耗难以估量。

        他当即拿出瓷瓶,倒出两颗精元丸塞进嘴里,好好补充一下元气。

        这才缓过气来。

        本想着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在明天文庙开建之前,先把相关的念头植入人们心目中,那明天的事将更为顺利,但而今看来,显得有些冒进了。

        毕竟当前的处境,他只得一个人,没有顾乐游,没有马生申,也没有小倩在。

        好在事情总算稳妥落地,打开了局面,后面都会好办得多。

        “喔喔喔!”

        雄鸡一唱天下白,朝阳升起,无数的人们从睡梦中醒来,开始起身忙活。

        林修胡乱洗漱完毕,赶紧往府衙后宅里跑。

        咚咚咚!

        跟着一起跑的,还有阿桂老祝两位仁兄。

        林修心里暗笑:现在才想着来献殷勤,未免晚了,所以说杂役就是杂役。

        当来到后宅院落一看,三人都不禁吃了一惊。

        院中一片狼藉,院墙破了个大洞,砖块散落;地上各种痕迹;还有那棵本来长势茂盛的桃树也成了棵枯树……

        陈晋就坐在青石案边的藤椅上,仿佛一夜没睡,精神有些萎靡不振。

        “大人!”

        林修连忙上前问候道。

        陈晋看他一眼:“你来得正好,派人把院落给收拾干净了。还有,把枯树挖掉,种上新的树。”

        林修忙问:“大人要种什么树?”

        “枣树吧,我喜欢枣树。”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