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七章 年的味道(2 / 2)
张如海略一思忖就说道:“年夜饭!这算是习俗吧!”
“算,当然算了。除夕这一天对咱们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张天元笑着帮父亲解释了一番,然后自己接着说道:“贴春联!”
“嗯,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可是从宋代就开始的风俗习惯啊,肯定算吧?”
“你说贴春联,那我就说贴窗花!”林枫嘿嘿笑道:“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窗花都算,那贴福字也算吧。”林枫的父亲笑了笑道。
“算,当然算了,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咱们这门上就贴着呢。怎么能不算呢。”张天元点头说道。
“还有一样东西要贴,那就是贴年画,这也没差吧?”张如海笑眯眯地说道。
“当然,当然,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您不说我都忘了,咱们今年可是忘了买年画啊。”张天元说道。
“现在年画都用挂历代替了,不过这个习俗倒是还继续着呢,哥,该你了,现在该贴的东西都已经贴完了,你还能说出来别的吗?”林枫笑着问道。
“这还能难得住我啊?放爆竹算不算?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可是外面那些小孩子正干的事儿啊。”张天元哈哈笑道。
“厉害厉害。我想想还有什么别的,对了,过年祭祖也是一项吧?”林枫突然抬头说道。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帝都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张天元还记得自己在书上读到的有关祭祖的一些事情。对于林枫能想到这一点,也是欣然点头道:“算你没错,下一个。”
“挂灯笼。”林枫的父亲似乎早就想好了,因此到他之后,没有任何磕绊就讲了出来。
“我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张天元笑道:“虽然现在的灯笼里面已经不是蜡烛,而是灯泡,不过灯笼还是灯笼,作用没有变,咱们四合院门口的那几个打灯笼,很是惹眼啊。”
“到我了啊?我先喝一杯润润嗓子。”到了张如海之后,他直接讲杯里的酒喝了,然后又倒满了才说道:“压岁钱,这也是一种风俗。”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不过想起过去因为压岁钱这种事儿,我都不敢回家过年,实在是汗颜啊,现在倒是不怕了,果然这人的幸福生活,还是要靠着财富来弥补啊。”张天元感慨地说道。
“哥,你就别感慨了,该到你了。”林枫催促道:“不知道的话可是要自罚三杯哦。”
“太小瞧人了吧?”张天元笑了笑道:“风俗说的差不多了,咱就说个禁忌吧。”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等等等等,哥,你都把这些东西说完了,那我们说什么啊?”(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