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二八章 白捡的好瓷器(1 / 2)
张天元推测,过去,“潮漳一家人”,两地相互往来,窑工多为亲戚,在技艺上有所交流,因此,产品和工艺上有相似之处。
不过,漳窑造型古拙,线条优美,釉色呈米黄色,且普遍开冰裂纹,纵横交错,妙如天成。
明前期,漳城背山面海,森林茂盛,瓷土优良,再加上水系发达,有天然的良港,为漳窑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漳窑之所以在清末没落,使得传统技艺失传近百年,“主要原因或是太平天国运动,当时,清军反围剿,窑工跟着军队弃窑逃亡,背井离乡”。
漳窑是汉族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创烧于明朝前期,釉面呈米黄色冰裂纹,器型古朴大方,是一种汉族民间特色陶瓷艺术。
其精品曾作为朝廷贡品,也曾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达四个世纪而不衰。
漳窑技艺失传已久,加上缺乏相关研究资料,漳窑与同一时期的德化窑、潮城窑相比,并不为人们所熟悉。
在帝都、宝岛两地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浦博物馆、日本等均有漳窑馆藏。
“席勒先生,您这可不是南宋的冰裂纹瓷器,而是明代漳城窑的冰裂纹瓷器。”
张天元笑了笑说道。
“怎么,这东西也不对?”
席勒脸色有点不太好看了,这套茶具可是他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购买的,还自以为是宝呢,难道不对?
“嗯,其实也不能这么说。”
张天元摇了摇头道:“虽然东西不对,但也算是好东西了。
你们西方曾经把漳城陶瓷称为‘汕城器’,后来,随着考古发现和史料研究的深入,我们国家的专家还原出漳城等地盛产的陶瓷通过月港运到海外的故事。
让人惊叹的是,漳城大量的陶瓷让起步较晚的欧洲没法与之竞争,最后只能走高端路线。
福省青花瓷曾经让欧洲人热切追捧过。随着历史真面目的呈现,欧洲人大量购买的“汕城器”被证明是产于漳城的青花瓷。
一个曾经美丽的误会让漳城陶瓷蜚声世界。
‘克拉克’原本是人们对葡萄牙船的统称,当年‘海上霸王’荷兰劫持了葡萄牙的‘凯瑟琳娜号’,把船上的陶瓷运到阿姆斯特丹拍卖,这批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引起欧洲王室的喜爱,将它称之为‘克拉克’瓷。
从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拍卖劫持到的青花瓷后,欧洲人开始懂得中国的瓷器。
原来只懂得使用木头做的器具的欧洲人死亡率很高,欧洲人认为中国的瓷器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后来,欧洲对这类青花瓷追捧导致需求量的增加。
而景德镇的官窑与民窑因为高岭土的纷争等因素,导致官窑生产中断80年。
期间,荷兰走私者就直接到被成为“漳城河”的九龙江口来购买当地生产的陶瓷。
漳城陶瓷也因此在欧洲打开销路和名气。
近年来打捞的龙海‘白洋礁一号’沉船,发现了满载的漳城瓷器。
有些船只也从汕城到澳门往马六甲海峡。
像我们国家水下考古队从‘南澳一号’古沉船打捞出10000多件瓷器中,有8000多件为漳城生产的所谓‘克拉克瓷’。
日本关东大学和福省博物馆联合研究‘汕城瓷’,最后出了本《漳城窑》,让漳城陶瓷的庐山真面目更多地为世人所了解。
欧洲人生产瓷器比中国大概迟了一个半世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