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九零章 没落的圣地(2 / 2)

加入书签

        湖城虽然有延续千年的制笔传统,技艺精湛的笔工,但如今却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处境。

        “现在,即使能寻找到适合制湖笔的羊毛,羊毛质量也大不如前。再加上制毛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江浙地区的经济大环境!”

        难怪湖笔街上,虽然笔庄林立,但是很多笔庄只有个空壳。

        偌大的湖笔一条街,除了举办湖笔节时能热闹几天,平时几乎都见不到人,很多笔庄都不再从事湖笔生产,甚至直接从西江进贤进货。

        “如果这样的趋势一直发展下去,湖城在不久的将来,将可能让出一千多年来中国毛笔业中心的位置!”

        章小华说到湖笔,语气中有不尽的感伤。

        自己十五年前,为了做最好的笔工,背井离乡来到湖城。

        没想到,十五年后,自己成为湖笔界的“顶尖高手”后,湖笔作为一个行业将面临黄昏。

        从湖笔街出来之后,张天元见到了休息得差不多的刘昌明。

        这位老人又带他去了蒙公祠,这座因种种原因被毁掉的小庙今天被以数倍的规模重建于镇东。

        这座颜色鲜艳的小庙里面除了供奉着蒙恬及其夫人的崭新雕塑外,见不到太多的烟火味。

        倒是蒙公祠旁的一座红墙绿瓦的古庙引起了张天元更大的兴趣。

        走近一看,原来古庙唤作“永欣寺”,通过门口的介绍,这才知道这座庙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曾是善琏镇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永欣寺里面介绍最多的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

        果不其然,又是一位跟湖笔息息相关的人物。

        除了有关蒙恬的传说,目前能够查到善琏最早的关于湖笔及书法的文字记录,正是与智永禅师相关——在唐代何延之的《兰亭记》中有载,智永禅师“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文》。”

        刘昌明和永欣寺的监寺在庙门口小声地谈话,张天元一边听着他们琐碎的交谈声,一边慢慢地阅读有关智永禅师的史料,不知不觉来到了大雄宝殿的后面。

        台阶上满是青苔的痕迹,一棵矮小的菩提树侧身迎人。

        于是,张天元就坐在台阶上,树荫下,倾听者寺院里偶尔传来的木鱼的敲击声,沉浸在关于湖笔的遐想之中。

        那种感觉实在是令人难忘。

        湖笔自古为文房四宝之首,发源于湖城市善琏镇,古镇制笔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

        善琏出名笔,据明《弘治湖城府志》记载:“湖城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村有含山,山颠浮屠,其卓如笔。”

        湖笔选料精细,制作精湛,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依据所选材料可分为羊毫、紫毫、狼毫、兼毫四大类,共280多个品种,以羊毫最具代表性。

        一支湖笔制作完成需要经过120多道工序,“玉兰蕊”、“兰亭散”、“右军书法”、“翠亨春”等高档湖笔品牌,深受古今书画爱好者推崇。

        即便是过去很长时间了,张天元对于这段经历依然是记忆犹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