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六四章 接头(1 / 2)

加入书签

“那不是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了吗?”

        刘金宝算了算问道。

        “差不多吧,其实小学六年级那会儿,我就对古董感兴趣了,那个时候逛古玩街能没把我丢掉,也是万幸了。”

        张天元笑了笑继续说道:“可能是师父我生性愚钝,泉识一直长劲不大,在市场上每当看到走在自己前面的人买到东西时,我心里很是着急。

        每每抱着捡漏的心理,打眼的时候居多,但瞎猫也有碰上死耗子的时候,有一天还真让我捡了个漏。

        记得一天早晨,古玩市场刚开市,我在各摊位前逡巡,忽然在一个破碗中发现了目标——一个绿莹莹的小钱。

        和老板搭讪:‘哟,怎么也卖上钱了?’

        老板原来只卖瓷器的。

        他说:‘老人留下的,我也不懂。’

        我想,又在编故事了。

        我拿到手中一看,是枚乾隆通宝钱,此钱制作工整,绿锈均匀,有铸时锉痕,品相极佳,看面文字体是宝泉局常见,但一看背面,竟是宝晋局,满文晋字很大,高于内郭。

        我突然脑中闪现一个念头:莫不是传说中的大宝晋?好事怎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别忙,再仔细看一下是不是高仿。

        看字体,遒劲有力,没一点流铜,符合当时风格,但这也不能说明一定是真的,听说高档钱现在有人电脑制模,仿的钱比真的还真。

        看上面锉痕,向一个方向磨锉,符合当时的工艺;再看内穿,有当时流通穿线时的磨痕,很自然,后天手工打磨做不到这样。

        锈似乎又薄了点,是不是用胶水粘上的?

        我放在鼻子前一闻,没有化学胶水味。

        往地上小心一扔,听铜声无转音,有岁月的痕迹,现代人造假,金属应力很难改变。

        于是,我断定,是一枚真钱无疑。

        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我和老板打起了‘太极’:‘这个‘乾隆’多少钱?’

        老板说:‘我又不玩钱,不懂,你看着给。’

        我说:‘你也知道,乾隆钱不上价,一般1元一枚。我给你1元吧。’

        其实,这枚钱能值600元,但这时候如果你出价高了,老板一看,这个钱怎么会这么值钱,莫不是‘国宝’,别卖‘漏’了,就会不卖了,要回去打听一番、研究一下,也就买不成了。

        这时只听老板说:‘还没开张呢,我们认识,你怎么还不得给我来个彩头,给我两元。’

        我说:‘好吧,以后再拿别的钱来,可给我留着啊。’

        于是,一枚品相一流、被‘乾隆迷’称为身份象征的大宝晋被我收入囊中。

        还没高兴完,又一枚钱进入我的视野,它通体发绿,厚约2毫米。

        我拿起一看,又是一枚‘乾隆’币。

        这是一枚宫钱,又叫‘万选钱’,是乾隆大寿挂宫灯,放在底部压灯用的。

        锈很多,上手看不出是一枚钱,莫不是现代人用合成塑料做的?

        我用针在内郭处一划,金黄夺人眼球,是精炼黄铜没错。

        ‘这‘乾隆’多少钱?’

        ‘10元!’

        ‘别没数了,我刚买了一枚,你看才两元,比你的字还清楚,你看。你的莫不是塑料做的,都看不清铜……’

        我尽量把该钱的优点当缺点都说给他,摊主也许真不懂,撑不住了,‘你给多少钱?’

        ‘两元。’

        ‘最少5元!’就这样一枚品相极佳、市值百元的‘乾隆’币又被我买了下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