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密室求生(2 / 2)

加入书签

赵眘还记得自己的之前的评分8.5分,虽然看起来还算不错,但并没有9分,以光幕上对大宋的评价,这8.5分算是极高的,不过他有理由怀疑,是因为他主张的北伐而给他的高分。

他之后的皇帝,各个都是三点几,只有最后一个殉国的孩子给了点高分,这让赵眘很是无奈,他连一个优秀继任者也没有,后面的大宋也不是没有一些有名的人物,但奈何皇帝都没作为,他们大宋会被骂不是没有原因的。

想到之前被做成铜像跪着的那几人,要是有皇帝的跪像的话,他们大宋估计至少会上榜三个,这让赵眘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

他将那些多余的念头甩出去,过去和未来他管不了,他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了,让自己在历史上也不至于留下骂名。

【讨论帖:假如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关到一间密室之中,只能活一人的话,最终能够活下来的是谁?】

《按照武力值的话,最强的应该是赵匡胤,然后是李世民  ,至于嬴政和刘彻,他俩的武力值没有太多的记载,应该和另外两个没法比。》

《最先淘汰的应该是刘彻,历史上并没有说明他的武力值有多高,政哥好歹有个斩杀荆轲的战绩,荆轲在那个时代,还是个专业刺客,嬴政在面对一个专业刺客的刺杀,还能活下来,说明还有一点武力的。

我猜最终会活下来的应该是赵匡胤,密室估计就是近身战,赵匡胤可是柴荣的护卫,“太祖长拳”就是他创造的,论武力值其他三个人应该都不是他的对手。》

《说实话,荆轲也没有多少实力,感觉他基本上不会剑术,只会直刺和横劈,至于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气,全都是因为他刺杀秦始皇,不然他也只是一个小人物。》

《荆轲用的是匕首,这么短本来就不利,要是真的没啥实力的话,估计和秦舞阳一般,还没进入大殿就被吓得尿裤子了,而且根据史记记载,当时他第一反应是抓住秦王的衣袖,要是直接用涂了毒的匕首刺杀的话,那么短的距离,肯定可以直接刺中。》

《他拿的是匕首,在面对长剑的情况下,肯定是长剑更具有优势。只能说嬴政有武力在身上,但肯定和另外两人没法比。》

《李世民年轻的时候,也是能够上场杀敌的狠人,尤其是他的箭术,百步穿杨,轻松射杀另外几人不成问题。》

《但这是密室啊,密室能够有多大?要是密室很大的话,倒是可以秀秀他的箭术,但要是小的话,或许连武器都没有,纯靠肉搏,那赵匡胤的实力应该高出其他三人一大截。》

《赵匡胤可是从一个大头兵一路杀出来的,论武力他不会低的。》

《李世民的近战好像也挺不错的,历史中有写过李世民,“手刃数十人,两刃皆缺”刀都被他砍豁了,还多次率领手下的精锐骑兵冲锋陷阵。》

《那基本上都是小兵,近战的话,他弟弟更厉害一些,赵匡胤本身就擅长近战,真要打起来,还是赵匡胤更厉害一些。》

《但要是其他三人联合起来先干掉赵匡胤呢?》

《他们三个估计也打不过赵匡胤。》

《不要小瞧皇帝的脑子,就算在武力值上比不过,但是他们可以制定计划,三人中李世民的武力值更高,可以牵制赵匡胤,另外两人暗中偷袭,赢的面不是没有。》

《你们是不是太低估刘彻和嬴政了,那个时代,身为继承人不可能一点武力不学的,人家没有展现过,不代表没有。》

《就算有的话,但也没办法和赵匡胤李世民这种上过战场的比。》

《政哥身高很高的,佩剑都比曹操高,更何况古代都是学君子六艺的,肯定是有点武力在身上,再加上每天批阅的竹简都上百斤重,不可能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且也不一定非得用蛮力,电影中,最先死掉的都是武力值最高的那个。》

《古代皇帝的佩剑一般都是象征意义比较大,代表着权力和地位,这不能说明他们是有功夫在身。》

《这上面没有说是什么时候,这要年老的话,应该都强不到哪去,大家虽然有区别,但应该不太大,毕竟年老大家的身体都是各种病。》

《要是有兵器的话,最终胜利者不好说。》

......

大宋,赵匡胤看着上面的讨论话题,他对自己的身手很是自信,要不然也不是被柴荣选中当是护卫,李世民,他自然知道的,他的骑射确实很厉害,但这是在密室之中,密室那肯定没有多大的空间,这对他而言更有利些。

至于上面说年龄,那更不是问题,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他年老体弱,另外三人也一样,他的优势还是挺明显的。

至于他们三个结盟,这确实是有可能,不过,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只要先干掉李世民,另外两人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

东汉末年,刘备等人都被上面的比喻给逗笑了,曹操脸色憋得通红,忍不住低声骂了一句,这个家伙到底会不会举例,什么叫佩剑都比他高,就不能直接说数字吗?非得拿他举例?

这个光幕所有人都能够看到,这以后别人提起秦始皇的佩剑有多长,直接来一句,正好拎个曹操在手里,他的一世英名彻底被毁了。

他也不矮,他这是普通人身高,这个光幕一出,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多矮呢,这让曹操很是郁闷。

大汉,刘彻很是无语,这怎么没有一个人看好他的?上面只说是密室,也没说是多大的地方,更没有说上面有没有武器之类的,怎么就那么确定他一定就失败了?

说不定他会笑到最后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