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毒杀刘伯温,看谁再与他叫板(1 / 2)

加入书签

“皇上福泽恩厚,乃是明君之范啊。”

  刘伯温用袖子擦了下眼前的泪水:“是啊。”

  “我刚听见圣旨,说是太子颁了圣旨,今年的恩科有不少变动,是吗?”

  刘伯温颔首:“先前推行白话,白话文,已有成效,恩科虽推行时日不长,却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若是能与时俱进,选拔人才,那便能保佑我大明朝千秋万代。此事太子考虑甚多,为了不影响寒门学子,还特意照旧科考时日,我想,待殿试结束后,就能看到效果了,至于其他的,还尚需时日。”

  胡惟庸认真的听着刘伯温的话,待他陈述后,皱着眉头又认真的思量了许久。

  “可是,天下学子甚多,太子殿下虽考虑了寒门,却忽略了商贾与权贵,此举恐影响其他人利益啊。”

  “寒门学子多少?权贵学子又多少?”

  “这寒门学子的教育能比得上权贵学子吗?”

  这话,倒也有几分道理。

  不过,此乃小事,想必太子殿下已有考量,一定不会形成大问题的。

  胡惟庸笑着摆手:“你虽如此觉得,可商贾与权贵向来就有一定权势,得罪了他们,难保他们不会合起伙来反抗。虽说大明国运正盛,如日中天,一次小小的变动无法撼动根基,可日后呢?先朝的安史之乱就是个例子。”

  好像,是这个道理?

  可他怎就觉得还有不对呢?

  这胡丞相先前就与太子殿下不对付,此次恩科圣旨刚刚下达,他就借着慰问,前来劝说,为的就是他能改变太子殿下的想法。

  一旦他与胡丞相的意见一致,纵然太子殿下向来主意多,不畏强权,也得考虑众口铄金一事。

  再加上胡丞相定会在此事上大做文章。

  届时,太子殿下所面临的局势就会难上加难。

  不过还是先听一听胡丞相的意见吧。

  兴许此事,可在他这里结束。

  刘伯温询问的目光落在胡惟庸的身上:“丞相大人可有高见?”

  “高见谈不上,只是觉得,太子殿下考虑得最多的是寒门学子的利益,却也不该忽略其余人,要知道,权衡利弊,互相制衡才能经久不衰。”

  “如今圣旨已下,说变动自是不可能,可烦请太子殿下增加恩科条例,有所偏颇,方可解此困局。”

  刘伯温闻言,心中已然明了胡丞相为何提这些了。

  若说先前太子殿下不曾对商贾倾权,那胡丞相此举的意义便是有所依托,可如今商业一片欣欣向荣,身为商贾之后的学子又怎会因小失大呢?

  胡丞相所言,虽提权贵不多,却是实实在在为权贵学子谋福利。

  权贵学子之前就已得到了诸多优待。

  遍寻前朝往事,有太多太多因权贵而导致朝廷动荡,社会动荡的先例了。

  如今恩科的改变,为的就是进一步压榨权贵,使得他们没有那么大的权利,无法左右朝廷,乃至产生社会动荡。

  果真,胡丞相的想法与太子殿下大相径庭!

  思虑了片刻,刘伯温才回他:“胡丞相所言差已,权贵揽权,就能专政,并不出自百姓,又怎叫他与百姓沆瀣一气?另外,古往今来外戚干政引来的祸端还少吗?”

  “老臣一直敬佩胡丞相为人,从政多年虽政见不同,却也不如今日这般,还请胡丞相多多考虑百姓切身利益,须知,孟子曾言民为贵,社稷次之,此事就到我这里结束吧。”

  “今日,下官不曾听胡丞相言,恩科一事也绝无变动之趋势!”

  最后几字,刘伯温刻意加重语调。

  胡丞相自是能听懂刘伯温话中之意。

  不同意便罢了,竟还要到他这里就结束?

  真把自己当根葱了!

  看他如何收拾他!

  此时张御医把脉结束,他下意识的抬眸看向胡惟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