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章 传承和记忆(1 / 2)

加入书签

1996年的时候,谦哥还在京城曲艺团,主要工作就是到郊县慰问演出,而且就这样的演出也不是天天都有的。

    其实就是到处拉赞助。

    九十年代所有的曲艺团日子都不好过,有很多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就靠着这种下乡式的演出维持入不敷出的状态。

    大部分曲艺团的成员们基本上都是各谋生路,自力更生,靠副业养家糊口。

    当然,有名气的肯定好赚钱,大多数也就是个饿不死。

    谦哥擅长社交,和谁都能处的挺好,人面比较广,在这会儿算是混的比较好的那一波,不管大小角色总有个混饭的机会。

    现在他除了找机会演出,也在帮老马做事,在博物馆那边帮忙。

    这会儿他还没认识老郭。

    话说老郭这会儿已经第三次进京,正在郊区某个小评剧团给人搭架子被拖欠工资呢。

    这些人在一起就随意多了,张铁军也没带他们去主楼,一家人孩子什么的都在也不好说个话,还是去了五号院的接待室。

    进了屋,姜阳光主动去泡茶,马瓷器把年终报告交给张铁军,向他汇报了一下去年一年的工作还有推进情况。

    现在有了根据地,也有了钱,老马在收藏收集这一块真的是如鱼得水一样,这一年过的就别提多滋润了,小日子飞起。

    “沈阳那边我去看了几次,”说完这边的情况,老马抓了抓头皮:“那边的建筑规模就大了,我看了都愁的慌。”

    “你愁什么?”张铁军翻着报告随口问了一句。

    “不知道怎么填满哪,”老马笑起来:“那可得点东西往里填了,现在两眼一抹黑都不知道怎么去规划它。”

    “慢慢来,又不着急,等建好了再弄也不晚。那边除了现有的这些以外,可以和省博商量怎么合作一下。

    再一个就是要关注当地的历史文化这一块,包括建筑和习俗传统,老物件不少。

    我们要的不是这些东西能值多少钱,这个不要用钱去衡量,我们要的是一种代表性,完整性,把历史传递下来。

    就比如前面几十年农村的很多东西现在正在慢慢消失,都不值钱,但是它是个时代。

    除了物件东西以外,还有书籍,曲艺和曲艺用品,这都应该在我们的考虑之内。博物嘛,我们又不是搞珍品买卖。

    一些老唱片,磁带,包括收音机电唱机,老电视,这都可以做为展览品。甚至包括每一个年代的主流服饰。

    场馆里的摆设,音乐,都要琢磨一下,也不排除在里面规划场地请真人进行表演和演出。

    博物馆的讲解不一定就是照本宣科,可以艺术化趣味化,一首合适的歌,一出合适的剧,一段精彩的表演都是一种讲解。

    只是把东西拿过来装在玻璃柜里给人看这种形式太过于单一了,完全靠的是人对这东西的喜爱的兴趣。

    这样的人能有多少?

    我们要想办法去吸引,把人吸引过来,然后在这里获得洗礼,了解一些历史和时代的东西。”

    老马掏出小本子把张铁军说的话认真的记录下来:“明白了,回去我就找人商量,琢磨琢磨。我感觉我应该多往您这跑,每一次都有收获。”

    “行,我就当你说的是心里话,反正我爱听。”张铁军笑起来,把报告放到一边。这个有时间慢慢看就行。

    “那行,我回去找几本书没事儿就练练。”老马也是个幽默细胞比较充足的人,笑眯眯的接了一句,手上不停的记录着。

    张铁军说的这一番话确实是给他打开了一扇大门,思路一下子就通畅了,让他以前很多针对博物馆的思考都得到了答案。

    博物馆,首先是馆藏,给人看什么,然后就是怎么吸引人们过来看,在这能看到什么学到什么。

    事实上我们在这一块一直是在模仿国外。

    但是我们和国外在很多方面的差异实际上是巨大的,大多数国人对于参观博物馆感受历史的文化和气息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儿。

    这个一方面是教育机制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状态的问题。

    这个要怎么说呢?其实,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在做,但又好像什么也没做,主要就是脱钩。

    大家都各自干各自的,互相之间完全没有一点交融甚至在排斥,都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玩耍。

    就比如严重滞后的教材和飞速变化的社会,永远跟不上发展的法条,严重脱离实际的办公规则还有和社会完全隔绝的校园。

    我们的孩子的成长,事实上就是一次一次的颠覆,从一个小圈子里不断的跳进另外一个全新的圈子从头开始。周而复始。

    在这个过程中,能同化兼融的东西少的可怜,反而相悖的地方很多,甚至还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还是那句话,口号喊的越响就越表示缺失。

    重视民生,重视农业,重视教育,重视历史,重视少年儿童的成长……

    说远了。

    而我们的特性向来是轻视或者说厌视自己的,总感觉别人的东西才好。不管是什么。

    衣服,车子,饮食,吃的喝的穿的戴的用的,包括说的话,都是这样。

    其实人也是这样,越亲近的人就越要去伤害,陌生人才能见到温柔和礼节。

    遍地都是的千年建筑视而不见,但会不远万里花着巨资去感叹惊呼人家一两百年的老房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