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聊斋新志·画魂》(1 / 1)

加入书签

昔有画师名柳渊,才艺超群,尤善画人。其画人物,栩栩如生,宛若真人立于纸上。柳渊性好清寂,不喜繁华,居于山林之中,以绘画自娱。

  一日,柳渊游至一古庙,见庙壁残破,意欲重绘。于是挥毫泼墨,数日之后,庙壁上人物神态各异,宛若众生百态。其中一女子画像,尤为动人,柳渊名之为“婵娟”。画成之日,柳渊竟对画中女子生出几分情愫。

  夜半时分,柳渊独坐画前,忽闻窗外风声骤起,庙门洞开,一女子衣着古雅,从门外缓步而入。女子貌似画中“婵娟”,柳渊惊疑,疑其为鬼,然女子温言道:“君画我形,我来谢君。”柳渊闻言,心中恐惧渐消,与女子长谈至夜。

  自此,女子夜夜来访,与柳渊谈笑风生。柳渊渐感情深,欲求婚娶,女子却泣告以身非人,不能成婚。柳渊不顾,誓要与女子不离不弃。女子见其诚意,终于答应。

  然而,自女子答应之后,柳渊便日渐消瘦,精神恍惚。乡邻疑其中邪,遣道士来驱鬼。道士至庙中,见柳渊画中“婵娟”栩栩如生,知有画魂作祟,遂设法封印。女子得知,悲泣哀求,道士不为所动,持符念咒,欲封女子于画中。

  柳渊醒来,见女子哭泣,急问何故。女子告以实,柳渊大怒,斥道士无情,道士却言:“此女非人,乃画中魂魄,吸汝精魄以存,若不封印,汝终将命丧。”柳渊不信,欲阻止道士,女子却自知祸害柳渊,决意自封于画中,遂在柳渊怀中化为一缕青烟,没入画中。

  柳渊悲痛欲绝,日夜守于画前,终日以泪洗面。乡邻皆知柳渊因爱成狂,无人敢近。数年后,柳渊终因相思成疾而亡。临终前,柳渊手持画笔,补上画中“婵娟”最后一笔,画中女子似有泪痕。

  自此,古庙中多了一幅传世佳作,画中女子美丽动人,然而观者皆言,女子眼中似带泪痕,而每逢月圆之夜,庙中常有女子低泣之声,哀婉动听。

  柳渊自幼便酷爱绘画,他的才华不仅仅局限于将物象呈现在纸上,更在于他能够赋予画作以灵魂。他的画作中的人物,每一个眼神、每一缕发丝,都仿佛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然而,柳渊的这份才华,也为他带来了一段非凡的经历。

  在那古庙重绘壁画的日子里,柳渊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婵娟”的画像上。他画她的时候,总感觉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指引着他的手。画成之日,他对着画像发誓,若画中人能够活过来,他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

  而当“婵娟”真的以女子之躯出现在他面前时,柳渊的内心既惊喜又害怕。他们的夜晚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柳渊为她吟诗作画,而她则为他讲述着她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故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柳渊的身体开始变得虚弱,他的精神也变得恍惚。

  乡邻们的猜疑和道士的出现,让这段人鬼之恋变得岌岌可危。道士的到来,让柳渊意识到了“婵娟”的真实身份。在道士的坚持下,柳渊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他所爱的女子,其实是一幅画中的魂魄,她的存在依赖于吸取他的生命力。

  在道士的法力下,“婵娟”被迫回到了画中,而柳渊则因为无法接受这个现实,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他的生命,似乎也随着“婵娟”的离去而逐渐消逝。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试图用画笔留住“婵娟”的身影。

  柳渊的去世,让这段传奇的爱情故事在乡邻们的口中流传开来。而那幅传世的画作,也成为了古庙中最神秘的存在。人们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能听到“婵娟”在画中低泣,她的泪水,仿佛也能从画中流出,滴落在这个她曾经爱过的世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