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选择新的校址(2 / 2)

加入书签

别的不说,光军队数量,几股势力中八路军就是垫底的存在。

要知道,对面两股势力随便拉出一个来,也拥有几百万部队,而八路军发展到现在,军队数量也不过是几十万而已。

而是国军毕竟占据中央大义,自己这些人在他们眼里,也不过是一些土匪而已,不然也不会有共匪一说。桏

但以后的事情还真不好说,毕竟以八路军现在的发展速度来看,几年后追赶上对方也是有可能的,但要超越对方,他还是一点把握都没有。

于是赵刚叹了口气开口道:“老李,那你说咱们现在要怎么办?

“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扩大学校规模的准备,毕竟县城内的面积有限,这点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要想办成一所正规的大学,首先面积这一块必须得大。”李云龙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平安县城的地图放在桌子上说道。

瑞虽然墙上挂着一份地图,但那份地图是第一纵队的放线图,前面不仅有平安县城还有另外六座县城,所以看起来不是很方便。

听到李云龙的话赵刚有些皱着眉头问道:“那你是怎么想的,难道要把学校迁到城外?放到城外也不是不可以,但这管理起来就有点不方便了,而且虽然平安县城是咱们的大本营,但敌人要想渗透进来也很容易,和城内比,城外在安全上也存在问题。”赵刚想了想明白了李云龙的意思,但他还是有些担忧的说道。

毕竟这边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是被敌对势力给渗透进来给一锅端了,那实在有些接受不了。

“这点我已经考虑好了,你看这里,县城西面不远处有条河,距离城墙也只有不到两公里,我的想法是把县城往西扩充到河边,虽然工程量有些大,但也不是没有好处。”李云龙一边指着地图一边对着赵刚说道:“这样一来,平安县城将会扩大一倍的面积,平安县城坐拥咱们防区内的中心位置,地址位置本来就不错,只是城内面积有些狭小,制约了县城的发展。”桏

但没等李云龙说完赵刚就插话道:“老李,你这想法虽然好,但这么大的工程量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完成的,虽然咱们现在驻守平安县城,但以后呢,你忘了之前在晋西北的遭遇了?要是敌人大规模入侵咱们的根据地,万一防不住呢,到时候怎么办?部队可以和老百姓咱们可以想办法转移,但这些建筑物要么可搬不动。”

这也不怪赵刚此时的想法有些激进,毕竟鬼子段时间内投降这件事情,换作谁也想不到。

虽然他知道鬼子投降是早晚的事情,不少证据已经表明日军已经处在下坡路,但一两年的时间肯定是能坚持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而且日军还拥有几百万的部队,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伪军,但这些部队不是一时半刻能够解决的。

赵刚不知道未来的发展但李云龙知道了,于是李云龙坚定的说道:“老赵,你就放心吧,鬼子已经在走下坡路,而咱们现在正处于发展阶段,此消彼长,之后咱们双方的实力只会越来越悬殊,把小鬼子赶出国内是肯定的。”

“而且我也没说一下子都投入全部力量来扩充县城,我的想法是一步一步的来,先把学校给建设好,至于安全的事情,我也想过,别忘了,咱们这可是军事学院的几年的学院都是从部队里招过来的,他们可不是手无寸铁的书生。”

听到李云龙的话赵刚明显一愣:“你的意思是,把这些学员组装起来?”桏

这事儿赵刚还真没想到,毕竟他是正规学校上的学,李云龙这种野路子的想法,他还真有点不适应。

“没错,这样一来,咱们学校就凭空多出来几百名优秀战士,而且学校距离县城这么近,就算有什么突发状况咱们也能照顾到,而且我还想把城内的守军转移一部分到城外去。”李云龙没有说错,他确实有这个想法。

平安县城作为第一纵队的总部所在,兵力肯定是不少的,光防守县城的八路军战士就有一个团的兵力,还是一个主力团拥有四千多人的兵力。

不然平安县县城这么大一个县城,也不能显得这么拥挤,按照李云龙的想法,县城内根本不用留这么多兵。

分一半但城内就不错,反正距离这么近,有什么状况也能反应过来。

而是平安县城处在七座县城的正中间,敌人就算打过来一时半刻也打不到这里,自己一方拥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突发事件。

“那你想吧学校建在什么位置?”赵刚拿着地图看了看然后出声询问道。桏

毕竟建学校不是一件小事情,而是看李云龙的表情就知道,他要建的学校规模肯定不会小。这样一来各方各面都要考虑清楚,毕竟这么大的建筑面积,耗费的资源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就建在河边,把这片空地都规划到学校里面,差不多有一千多亩地的样子,两所学校各占五百多亩地。”李云龙指着地图上城外河边的位置说道。

虽然五百多亩土地的面积已经不小了,但和后世那些大型的学府对比,还是没有可比性,要知道有些学府可是动辄就是几千上万亩的土地。

但这也没有办法,毕竟赵刚作为这个时代的人,那种大场面他根本就没见过。

要是李云龙提出来建设一所拥有一万亩土地的学校,赵刚肯定会认为他疯掉了。

不过这也难不倒李云龙,他已经留好空余,不然他也不会提议把学校建在河边,大不了到时候往河对面扩张,正好可以把河道包围起来,这样对于学校内的绿化和环境肯定有好处,只需要在河道上建几座桥梁把两块地盘连接起来罢了。

但这最少也是几年后的事情,按照李云龙的计算,就这几百亩土地十年八年内足够学校的需求了。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