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弘昑(1 / 2)

加入书签

姜恒有过年长亲人过世的体会。

        她的太奶奶,  就是从旧社会走到新世纪,活了九十二岁的老人家。与许多吃过旧时代大苦的老人一样,她性情坚韧乐观,  觉得老来的日子甜的不得了。老人家过世的那一天,  还给自己煮了一碗打卤面,之后抱着儿孙买的大号收音机去睡午觉,  就在睡梦中无疾而终。

        没有病痛折磨,又是九十多的高龄,  人人都安慰这是一世积德行善才能有的终老福气,  是喜丧。

        家里人也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然逝者含笑而终,留下来的人虽然抱着这样的安慰,却仍旧承受着失去的痛楚。

        说不得什么时候就针扎似的来一下子,  想起亲人已经不在了。

        皇上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于是皇上花了越发多的时间在朝政上,自打雍正十九年正月太后薨逝后,  一直到二十年正月这一年间,据可靠消息(消息来源是已进入军机处的观保),皇上的年度批折量惊人的翻了一番。

        竟然还能翻番?!哪怕已经跟了皇上二十年的臣子,都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难道皇上之前那超人的工作量还是克制了?

        只有姜恒能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是。

        想来皇上因前世有过过劳死的体会,此生很注意可持续发展,  开的一直是节能模式,  这回才算调成了真正的工作狂模式。

        自雍正十九年起,  京城及各地有资格直接上折子给皇上的三千余官员,  凡是超过两月未送折的,  都亲切收到了来自紫禁城的催单:“数月竟无一事可奏?朕尚无垂衣拱手治天下之能,可见卿乃大才。”

        心情抑郁的皇上,还顺带开启了嘲讽功能,‘体贴下问’官员:两月不给朕一封折子,  治下没有需要朕决断的事儿,可见你们比朕强啊。

        只要不是脑子有问题的官员,谁接了这种折子睡得着啊!还不得赶紧起来通宵达旦写奏章?!

        好在有些踏实实办的官员,并不是无折可上,只是原想岔了,想着京中太后过世,不要紧的折子压一压再报。

        此刻搞明白皇上的心意,就便连忙将所辖之地的粮食丰歉、人口民生等细务整理了报与京中万岁爷。

        但有些官员寻思皇上应当无心理政,就借着国丧惫懒了起来,忽然被突击要求上交吏治折子,一时哪里交的出?只好绉一些乱账或者随意塞些当地奇闻异事,就硬着头皮送上折子。

        结果当然不甚美妙。

        许多官员痛失岗位,回归群众。

        -

        皇上再是工作狂状态,也不会分、身术,做不到也不会浪费时间去统计这么多官员里,有哪些两个月没上折子了。

        但他有四个小打手。

        四个皇子如今就是晌午上课,下午骑射,晚上还要在皇阿玛的黑心小作坊里上夜班。对着数量惊人的一柜柜折子,挨个去翻去统计,近一年来这几千官员的上折数量频率和质量。

        其实从前臣子给皇上递折子,皇上批还回去,就到此为止了。

        先帝爷时候折子最后都会留在臣子们自己手里,但到了皇上登基,改革的不只有大方向的吏治,还有各种细节管理模式:为了管理朱批不外流,也为了将来可查阅档函,臣子们收到带朱批的折子,自行抄录一本后,最后还要把原折再打包了送入皇城中存档。

        弘时和弘昼都很是痛苦。

        他们又不想要皇位,这活就纯属是苦役一般。

        弘时早就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做禁烟大使,视察洋人船只,禁绝包括但不只限于阿芙蓉等药物或是生物入侵中华之地——前几年出过一事,洋人带进来的一种草种子,偶然流落了出去,害的福建好几个村子都只长这种草!要不是当地的县官是个有些见识的紧着杀灭,由着泛滥去,只怕一城田地庄稼都要被草占了去,闹灾荒也说不定。

        这会子虽然没有物种入侵的概念,但利益永远是实在的,洋人的草居然能干掉本土所有庄稼和植物强悍生长,这还了得?

        官员层层上报,到皇上这里也引起了重视,派熟悉农桑之事的官员下去体察了。于是海防稽查衙门的工作又加了很繁琐的一项,就是杜绝外洋的各种生物入境。作为稽查衙门的高级官员之一,弘时更适应这个身份,而不是在皇上跟前不敢喘气的皇子。

        若不是太后和皇后先后薨逝,他作为晚辈必须回京守孝,他仍旧会跟着十二爷到处出差,不愿意回来。

        这不,回来就被抓壮丁,过起了他最不喜欢的生活——给皇阿玛干活,没有外快收入,还要经常挨骂。

        弘昼也是一样:他只是性情单纯些,但现在也是二十多岁做了阿玛的人了,心中自有一份对终身的思量。

        他对储君之位跟弘时一样没有心思,就也开始寻摸自己将来能做的差事。他这几年奉皇上的命各部都轮转了些日子,现在颇感兴趣的有跟着十三爷学的兴修水利、再就是跟着九爷呆了一段时间的外事衙门(这属于被金钱击中了心灵)和新奇的造办衙门。

        弘昼觉得这几项工作比较有意思,跟弘时这个感情不咋地的哥哥难得心有灵犀起来:在皇阿玛眼皮底下理折子的工作又艰难又痛苦,真不知啥时候是个头!

        ==

        弘历只吃了一块琥珀核桃,喝了半盏酥酪,就走到一旁浣手漱口,然后只坐着喝清茶,等着其余几个兄弟用完点心。

        琥珀核桃闪着蜜一样的光泽,清甜爽脆,酥酪也很细滑爽口,最妙的是口感,像是颤微微的嫩豆腐脑。

        很美味,但弘历始终吃不太下去。

        因这点心带着太强烈的永和宫的味道。

        习惯是很可怕的。好多年前,苏公公就开始在皇上的默许下,从永和宫拿点心到养心殿来了。

        现在这养心殿里更是处处是永和宫的痕迹,或许皇上都已经习惯了,但弘历心细还是能看出来的。

        弘历吃不下去,其余皇子们都吃的很欢快。

        一个时辰才一歇息,谁能不累?

        弘昼隐约记得听额娘提过,贵妃娘娘宫里让识字的宫女算账,都是三刻歇一刻的,相比较皇阿玛这的待遇实在是还不如……

        当然也只敢在心里想上这么一想,抗议是万万不敢的。

        于是弘时弘昼极为珍惜这点心一刻,且也着实是压力大体力劳动又大,早已经饿了,弘时很快干掉了一整盘的琥珀核桃和一碟子摆了三层的芝麻卷。弘昼则在让内监给他拿第三碗酥酪。

        而弘历既然不吃点心,目光就落在了六弟身上。

        与被迫劳动的弘时弘昼不同,弘历心知肚明,他跟六弟都是很珍惜也很向往这项工作的——这可是了解朝政极难得的机会!

        大清官员三万余人(正式官员,不算各地不入朝廷记载的吏目),拥有上折权的官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十分之一。

        对有野望的皇子来说,这是最好的了解要紧朝臣名姓的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何况他们能看到的不只有官员的官职、名姓,还有折子的内容,可以就此分辨这些臣子里,谁是官位到了才拥有折子权的,谁是皇阿玛的看好的人,哪怕官职暂时低一点,却也可以额外获得上折权。

        更别说折子里还涉及各地吏治、税收、军防等要务,可以从一本本折子里,看见他们向往的,想要拥有的大好河山。

        兴趣和野心都是最好的老师,弘历和弘昑每日统计的折子,要比弘时弘昼多多了。

        而皇上这回的要求也有些古怪,并不像原来一样,要求他们每个人交出来多少功课,而是要求总量,他们四个人拣选完多少折子就算完成任务,可以一起歇着了。

        皇上显见不再强迫每个皇子都对折子和政务感兴趣。可见这是一次,甚至是最后一次平等的机会。

        天下的折子都在你们面前。

        证明给朕看,你们能为做将来的天下之主付出些什么。皇帝,起码雍正爷认定的合格的皇帝,绝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基本的打底工作量要是都完不成,何谈做的更多,做的更好?

        所以弘历和弘昑都极用功——这是皇阿玛的一场大考。

        弘历此时借着喝茶,继续打量这场大考里,自己唯一认定的竞争对手。

        真快。

        六弟竟然十五岁了。

        皇子们日常生活排的满满当当,弘历觉得自己十五岁生日还没过去多久似的,六弟竟然就飞速长大了。

        弘历从茶杯口上不动声色打量着弘昑。

        六弟在专注的吃点心,他看起来总是心无旁骛,无论是读书还是看折子,还是吃点心。

        弘昑正将酥酪边上配着的一小碗蜂蜜全部浇上去,拿着小银勺慢慢吃。

        他们这些皇子都会双手写字和拉弓,当然一个手为主,但另一个手也并非用不惯。

        此时六弟的另一只手,就在挟琥珀核桃仁,没有直接入口,而是往一盏甜奶油里蘸去。

        弘历早发现了,六弟极爱吃甜食。

        这也是姜恒对儿子关注最多的两件事:一来弘昑在工作狂这一点上,从小就随了皇上,姜恒要担心他小孩子家把眼睛累坏掉,于是很注意他的用眼;二来就是这吃甜食,弘昑从小就是个标准的甜食控,姜恒不免花了很多经历注意孩子的牙齿健康。

        这真不知道是随了谁。

        皇上是咸鲜口,姜恒与敏敏都是酸辣口,只有弘昑,端正标准甜食控。

        他对甜食要求也很高:要香甜不腻,比如重阳节那种做出来好看上头再撒一层绵白糖的糖糕,他就不喜欢。

        而没有甜食的话,弘昑的精神就会肉眼可见低落下去。

        来皇阿玛这里统计折子,对弘昑来说一点儿都不觉得苦,一来这件事他很感兴趣,二来,这里甜食供应充足。

        平日里额娘可是给他的甜食定量的。

        阿哥所都是皇阿玛亲手安排的人,额娘很注意避嫌。小时候还教过他管人管账管事的小技巧,自他搬到阿哥所,就很少管他身边的人和事儿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