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你们不讲武德啊!(求订阅,求月票)(1 / 2)
就在大金国的一群完颜处心积虑,不讲武德,拉上西夏、蒙古、汉奸,组成一个反宋统一战线,想仗着“人多势众”群殴赵楷的时候。
赵楷已经过了黄河,来到了河北路磁州武安县的固镇和信德府的綦村镇一带。
这固镇和綦村镇虽然只是镇,但是其繁荣程度,却不亚于寻常的县城,甚至还能超过许多州城、府城!
而让这两座相邻的市镇(它们虽然属于不同的州府,但是距离却很近)得以繁华如此的原因,就是这一带的地下埋藏着储量丰厚,而且质量也属上乘的铁和煤。
这一带从西汉开始直到新中国,两千年间,一直都是冶铁重镇!
在宋朝的时候,则是仅次于徐州利国监的天下第二冶铁重镇......现在利国监已经被大水淹了,这矿洞积水是很难排出的,除非能发明蒸汽机。所以固镇和綦村镇就是如今天下的第一冶铁重镇了。
大宋的天下第一,差不多就是世界第一了!
而更为难得的是,固镇和綦村镇所产的铁矿还是磁铁矿。磁铁矿的含铁量高,含有磷、硫等有害元素少,而且不少磁铁矿中还伴有钛、钒、铬等有益元素。如果利用木炭冶炼,就很容易炼出高质量的生铁。如果再利用炒炼法、灌钢法或坩埚法(宋朝基本没有坩埚炼钢,但是在金、银、铜的提炼过程中会用到坩埚)进行进一步加工,应该可以得到质量接近于钢的熟铁。
现在赵楷的军队已经扩张到了三四十万之众!对于兵器甲胄的需求自然大增!
如果按照四十万人,一人备上一身好甲计算,所需要的可以冷锻的好铁就得三四千万斤(按照70——100斤铁打一副甲计算)啊!这个数量搁在后世自然不算什么,不过就一万五千吨到两万吨。
但现在是宋朝啊!虽然后世有学者估计宋朝的铁产量多达15万吨!但是赵楷所掌握的数据,大宋朝廷所收取的铁课,在元丰年间达到最高峰时,也只有八百多万斤。
按照十抽其二的税率计算,铁的年产量也就在四五千万斤,就是两万多吨。
当然了,逃税的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实际产量也许可以达到四五万吨。但那是宣和之难前的数据,现在大宋已经失去了利国监和莱芜监这两个位于京东地区的冶铁重镇。铁产量能不能维持宣和之难前的一半都难说......而在剩余的产能中,固镇和綦村镇这两处就占了大半!
所以固镇和綦村镇对于赵楷的政权而言,绝对是不容有失的地区!
而为了确保固镇和綦村镇的安全,邯郸、武安、沙河、邢台、永年、固镇、綦镇(綦村镇)、尧山、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滏阳等十三座城池,在洪武二年正月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赵楷这回可算是拿出了血本——把刚刚从赵桓那里收到的洪武元年的“补发工资”(价值300万的丝绸、铜钱、茶叶)全数拿了出来,都用于信(信德府)、磁、洺等处十三城筑城工程,以及固镇、綦村镇铁山扩建工程了。
其中“十三城筑城”是直接投资,雇了信德府、磁州、洺州、相州、卫州等五个州府的十三万民伕,用沙包筑垒的方法进行施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十三座城池以及环绕在这些城池周围的支堡全部打造得固若金汤!
而对固镇和綦村镇的铁山的投资,则以借贷的方式进行。借钱给以张广辉和陈潜这两个“忠商”为行首的36个冶主为本,分别让他们负责固镇、綦村镇的铁矿和煤矿——之前因为金兵南下,这一带的铁矿、煤矿大多停了产,冶主和矿工也大多逃散。不过在张广辉和陈潜的努力下,现在总算又找到三十几个冶主和万余户矿工。
现在固镇、綦村镇一带的铁矿煤矿,都已经复工,一车车的铁矿石、煤炭、木料,,已经被拉到了用土包垒起来的固镇城和綦镇城中。这两座城堡的占地可都不小,城内还给分了二十多个“坊”,除了被官府和兵营所占据的“坊”,其余都是铁坊。每座铁坊门口都有不少附近村子上来的壮工,簇拥得一团一团的,看见有大车入坊,就一拥而上。随车的铁坊伙计就会大喊:“别挤,别挤......都有活干!托官家的福,扛大包的活儿可干不完!”
说的也是啊,赵楷这几个月发给劳动人民去扛的大包真是数以千万计!
以至于用来编织大包的麻和稻草都出现了供应紧张......在盛产水稻的四川、荆湖两路,各地官府都开始要求农民们上缴稻草抵免役钱了。
除了这些扛大包的力伕,各家铁坊之中,还有许多砌炉子的造炉匠在忙活——他们正在建造的是土法高炉,建好以后看着就跟碉堡差不多。“碉堡”边上还要修个巨型的鼓风箱,用来往炉子里面吹风。
而用这种土法高炉炼出来的就是生铁了,需要用炒炼法、灌钢法、坩埚法进行再加工,才能变成接近于钢的熟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