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 楚国铁骑踏中原(第一更)(2 / 2)

加入书签

        冒着火蛇,冒着灰烟。

        赵云看着一辆辆冒火的粮食车,知道,这是足以震动整个中原的事情。曹操在西征战,楚军入侵。

        足以让曹魏政权,为之震动。

        但是这还不够,赵云的目的是为了朱灵的二万骑兵。

        “走。我们攻打城池,烧粮,烧库去。”片刻后,赵云举着长枪,大吼道。

        “诺。”三万铁骑齐齐应诺了一声,在赵云的带领下,驰骋中原。到处烧毁曹军的屯营,一些低矮的城池。

        北方因为人口稀少,但战事平凡。除了一些正规军以外,还有大批的屯田兵。他们才是整个曹魏的根基所在。

        如今,赵云骑兵入侵,烧毁那些屯营,打散屯田兵。绝对是致命的。

        消息,很快就如同被绑在鸽子上一样,传遍了整个中原。首当其冲的就是距离虎牢关很近的许都。

        以前的许都是作为北方的政治中心的存在,因此而繁荣。但是如今的许都,却随着曹魏的建立,邺城成了曹魏的都城后。

        不再是什么政治中心了。一些曹操的故将,文臣们,迁徙家人,族人进入邺城。更进一步的抽调了许都的繁荣。

        如今的许都,就像是一座普通的大城。除了有高大的城墙,五万精兵,以及荀彧所统帅的一部分官员以外,基本没有一点大汉都城的气势。

        不过,当寇封的骑兵烧毁了曹军的粮食,以及大规模的入侵,以破坏北方的屯田措施的消息传来后,还是在许都引起了一阵巨大的震动。

        当即,有荀彧召集了许都的一些有分量的大臣们,一起商议如何对付。

        中原的好处就是士族众多,乃是天下中心,有很高的价值。但缺点就是四面受敌,以及内没有险要可以守备。

        大规模骑兵一旦入侵,就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再加上目前曹操也在西征中,若是后路粮食被断绝,而使得曹军大败,就是天大的损失。

        “怎么回事,赵云的骑兵不是才刚刚成军吗?我们许都有朱灵将军的二万铁骑镇守,他怎么有胆子,派遣了赵云的骑兵来此?不怕被毁?”

        “是啊,要知道我们北方的战马可以源源不断的出产,而南方却是打一点少一点,损失了这三万骑兵,寇封就很难再训练出骑兵了。若是没骑兵,他怎么能与我们北方争雄?真是让人费解。”

        “你们也别唾弃寇封了,他目前深陷楚地,不能自拔。听说镇守襄阳的是楚国的司徒蒋琬,可能是一是犯糊涂吧。”

        一起来到荀彧官邸商议的大臣们议论纷纷,言语中有浓浓的不屑。

        南方善水,北方善马。

        南方人跟北方人比拼骑兵,再多也没用啊。

        很快,众人进入了大厅。而此刻,荀彧早已经坐在了大厅内,他身着正服,面色凝重。除了荀彧以外,还有一些早到的大臣,将军。

        以及最受人瞩目的朱灵了。

        赵云骑兵进入北方,是像他们曹魏挑衅骑兵的战斗力。而如今许都的骑兵,只剩下了朱灵这一支。

        大臣们刚才,又议论纷纷。目光,自然都或多或少的看向朱灵。

        但朱灵的脸色非常沉稳,看不出喜怒。

        大臣们纷纷在心中赞叹了一声,朱将军果然沉稳,相比那赵云根本不算什么。

        等大臣们差不多到齐后,荀彧正了正神色,说道:“赵云率领三万骑兵,劫掠我粮道。以及破坏我们大量的屯营,攻破一些县城,烧毁府库,粮食。带走能带走的金银,兵器。这个消息,你们也该知道了。”

        说着,荀彧扫视了一下大厅内的众人,说道:“如今丞相不再,我等就该商议出一个解决办法。不知诸位同僚可有良策?”

        “尚书令真是太谨慎了,贼寇入侵,自然是迎面杀之。好叫楚国人尝尝我们北方骑兵的厉害。什么叫做北方善战,南方善水。他们楚国,最好就一辈子握在南方,靠着长江水系苟延残喘。”有一个大臣,闻言笑道。

        不仅是一个人,而是有一部分人纷纷赞同。

        “朱大人所的对,让楚国人睁大了眼睛看看,哈哈哈哈。”

        “是极,是极啊。”

        一部分大臣,纷纷发出了爽朗的大笑声。有朱灵在,他们信心百倍。楚国人在骑兵上,算个球啊。

        荀彧先是不动声色的看了看其余的大臣们,发现无一人反对。也就顺水推舟,转过头看向朱灵道:“如今有消息称,赵云正率兵在中牟一带劫烧。文博就走一趟吧。”

        本始终面色沉稳自然的朱灵,露出了得令的神色,朝着荀彧下拜道:“尚书令放心,在下去去就回。”

        言语看似狂妄,但却带着北方人浓浓的自信。

        “好,祝朱将军旗开得胜,灭了赵云。使得楚国再无骑兵。”

        “将军当真豪气。”

        大臣们纷纷赞叹道。ro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