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要遵守科学规律(2 / 2)

加入书签

说到这里,熊大缜皱了皱眉头道:“一号,除非聘请到至少两百名外国专家,同时我们自身动员至少五百名此方面的人才。采取边建设,边学习的办法。还有,采取边建设便开工。完工一部分,就开工一部分的办法。”

“同时所有的建筑物全部采取用水泥预制板以及钢筋拼接,顶棚不用钢筋混凝土,全部采用石棉瓦。就像苏联的大型工厂在初期建设的采取的办法一样。这样工期可以大大的缩短,不过有一点,就是工程的质量恐怕不像砖混结构,采取圈梁那种坚固。”

“我曾经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唯一的中国籍土木建设专家谈过,这种工程建筑可以缩短一半的基建时间。但是抗震性能极差,别说大型地震,就是一场中等规模的地震,恐怕也坚持不下来。”

“不过,他也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及时开工的话,可以暂时先用此种建筑方法建设临时厂房。不过在建设的时候,要尽量缩小建筑面积。同时在临时厂房外围继续采取传统的建设方式,重新修建厂房。等外围的厂房修建完毕后,在将内部的原来临时厂房拆除。”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加快施工速度的同时,保证厂房的质量。毕竟对于一座工厂来说,基础设施甚至寿命在几十年以上。如果将所有的使用寿命加在一起,大体算下来还是很合算的。尤其适用于我们眼下的情况。”

“只是按照他的这个做法,我们的钢筋混凝土的消耗量可是要至少增加一倍以上。虽说我们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缴获了两座日资水泥厂,基本上可以解决水泥的问题。但是钢筋的问题,我们到目前还需要全部的进口。”

“毕竟我们在年底需要几座大型工厂同时开工,而且仅仅按照纸面上的规模来看,需要建设的建筑物的数量将是一个空前的规模。要是完成这些基础建筑物的建设,再加上后续建设所需的钢筋数量不会是在少数。”

对于熊大缜的建议,杨震却是微微皱了皱眉头,又转向了李延平、郭邴勋以及军区后勤部长张镇华,想要询问他们的意见。按照熊大缜的这个想法,所有建筑所需的原材料等于翻了一番。

而这个数目,对于军区目前的财力来看,能不能支撑的住,不影响其他资金的使用,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因为这些工厂的基建,引起军区财政的崩溃,是杨震绝对相当不希望见到的。

接到杨震的目光,李延平和郭邴勋对望了一眼后,摇了摇头道:“一号,如果我们按照熊大缜的这个建议,单单进口所需钢筋的数量,就要远超过我们的预算。这还是我们能从江北购买到所需钢筋的前提之下。而且单靠我们的军区财政,目前也根本就支撑不了这么一大笔的资金。除非,我们动用那笔特别的外汇。”

对于熊大缜的建议,郭邴勋却是摇了摇头道:“实际上一个工厂的建设,最难的不是在基建。而是在设备的定制以及安装。基建方面,如果我们紧一紧,好好的计划一下,采取昼夜不停的施工,应该可以在两年之内完成所有的基建项目。”

“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影响土木基建的速度一个是天气,第二个就是缺乏相关的人才。我看这样,人才的方面由军区解决一部分,政治部在根据地内部动员一部分。至于天气,我看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冬季是没有办法了,北满零下三四十度的温度,就算有那么大的保暖帐篷,也没有办法搞建设。我看这样,可以先打出框架,安装顶棚。然后各种设备进入,进行安装调试。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雨天的影响。”

“北满地区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我看有些东西,完全可以利用木板房暂时代替预制板、钢筋结构。老熊,你可以参考一下江北的木板房建筑方式。采用双层的木板房,同时在内使用帆布包裹。加上供暖,我看完全可以不影响里面的生产。”

“至于外围的基建可以用你说的办法,边生产边建设。而且这些木板房的建设,也比预制板容易的多。毕竟根据地内的木匠要比土木工程师多的多。原料,我们可以自己很方便的在内部解决。”

“不过,这个办法你可以找那个给你出主意的工程师研究一下,有没有可行度?毕竟我们也要遵守科学规律。你也可以参考苏联方面建设西伯利亚工业区的经验。我感觉有些问题,只要我们做的细致一些,不见得没有解决办法。有句话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我们也不能尽信专家。虽说他们是专家,但是很多的时间太过于认死理了。”!-125-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