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要有足够的耐心(2 / 2)

加入书签

在冀南的日军虽说以两个师团齐头并进,也以一部兵力在永年与冀鲁豫军区鏖战,但是永年却始终不是主攻方向。反倒是日军向曲周与平汉路以西两个方向的攻势,却是异常的猛烈。而曲周距离馆陶之间地形一马平川,也无大型河流,可谓是相当的易攻难守。

从整个冀南至鲁西北的地形来看,一一八师团在鲁西北的动作,就单纯是为了打通与冀南战场之间的联系?日军拿一个师团去在地形有利,防御兵力数量有限的情况之下,去打通两部直线距离并不遥远的战场之间的联系,这多少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而且就整个战局来说,也完全是没有必要。在冀南的日军只要突破曲周一线,也就等于与鲁西北战场两个师团齐头并进了。而且日军眼下拿下整个鲁西北,对其战局也并无实际的意义。

从津浦、平汉两线,日军投入的兵力来看,其在平汉线的攻势,主要还是想要牵制住自己的西集群。他们的攻击重点,始终还是放在津浦路沿线。可日军眼下这么做的意图是什么?一线平均分配兵力是兵家大忌,日军将领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的。

而且前一阶段会战结束,日军应该明白眼下的华北战场,并不是三七年的华北战场。他们一个联队,就敢于肆无忌禅孤军突入的情况,早就已经不可能在发生了。可他们为什么还要如此部署?

如果这个一一八师团在鲁西北的行动,不过是虚晃一枪,真正的目标不是西面的馆陶,而是北面的清河、威县,才勉强说的过去。但日军先打馆陶,可又是绕了一大圈。从临清向清河方向进攻,要比从馆陶方向无论是距离的远近,还是地形上都是更加有力。

清河虽说在抗联东西两大集群部署的节点上,但也绝对用不到日军如此的费尽心思,从馆陶一线绕这么大一圈。日军在鲁西北的部署,摆出的这么一个奇怪的架势,拿着一个师团当做偏师,这明显违背常规的做法,让杨震很是大惑不解。

杨震的手中的红蓝铅笔,从冀南慢慢的向豫东延伸。从安阳、汤阴、汲县,一直到黄河南岸的开封,仔细掂量着日军在豫东的部署,却并未发现豫东什么异常。但当杨震的手中的红蓝铅笔从豫东绕了一个圈,转向豫北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一直在忽略了一个方向,那就是晋东南战场。

日军在鲁西北战场上搞出这么一个态势,会不会与豫北、冀南、晋东南战场上日军的行动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与晋东南战场上日军的行动,在战略上是一种配合?会不会是通过两个战场上在战略上相互呼应,以打乱自己整个兵力部署?

从晋冀鲁豫军区发来的电报来看,日军在晋东南战场展开的两个师团,其动作极其迅速,目标也极为明确。由晋城发起攻击的一个师团,对于近在咫尺的晋绥军部队,就好像没有看到一样。对于晋城以西的晋绥军防区,连警戒部队都没有放。

甚至在这两个师团身后的清泽公路沿线,也没有放任何的警戒部队,保护自己的补给线。而是集中全部的兵力沿着丹河两岸,以清泽公路为主要进攻路线,直接向着长治方向猛冲、猛打。

尽管受制于晋东南太行山区地形限制,日军无法有如豫北和鲁西北战场那样,将整个师团抱成一团,或是几个师团齐头并进,采取铁滚战术一线平推。而是采取了多路突击、齐头并进的办法,但是每一路的日军兵力都在一个联队以上。而且日军各部之间,行进的间距尽可能都拉的很窄。

日军在晋东南战场上,摆出这么一副架势。两个师团隔着水很浅,可以轻松涉渡的丹河齐头并进的态势。让晋冀鲁豫军区想要在运动之中,利用晋东南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部的设想落空。

而在丹河以东的战场上,虽说也曾经集中两个纵队另一个旅的兵力,在陵川鲁村以南采取机动设伏的战术,包围了日军掩护右翼的一个联队。并以两个旅的兵力向西沿着丹河方向展开,以牵制该部日军的主力,以便给主力在鲁村以南围歼该联队。

但其周围的日军增援速度之快,却是远远的超乎想象。虽然在集中了三个炮兵营火力掩护之下,依靠居高临下的地形,几经冲杀吃掉了该部日军一半的兵力。但在周边其他两路快速包抄过来的日军,围攻之下也只能解围撤离。

在此战过后,日军行动更加的谨慎。其各部在向长治方向推进的时候,尽可能的采取一线平推的战术。除了在遭受到阻击的时候,采取浅纵深的迂回之外,根本就不进行任何的大纵深迂回包抄的战术。

在突破当面的阻击之后,对于撤走的阻击部队,也不进行任何的追击,只是向着长治方向拼命的攻击。即便在丹河以西吃了一个闷亏,但日军极其罕见的没有采取任何的报复行动,在将该部解救出来之后,继续向北长治方向进攻。!-125-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