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旧日光阴(2)三合一(1 / 2)

加入书签

旧日光阴(2)

        干啥打孩子?林老太一把把孙女拉到怀里,    背过身就脊背挡住,    几口吃的,至于不至于。咱家妞儿瞧着虎,    可啥时候真吃亏了?能不能问问孩子再动手?

        常秋云压着声音大喘气:这死丫头,    主意大着呢。今儿一天都没回来,    结果晚上就给我来了这么一出,再不打,    她就能捅出天大的娄子来。

        林老太就摩挲孙女的脊背:快跟你娘说,    今儿干啥去了?看把你娘急的?

        林雨桐就一副虎了吧唧的样子:有啥可担心的?这村里有几个干仗干的过我的?谁能欺负我?有啥可担心的嘛。说着,    就把兜里的钢笔拿出来,    这是金笔,是外国的名牌笔,拿到城里卖了,换几个大洋都行的。这可是钱思远给老四抵工钱的。老四不想回去看他嫂子的脸色,    打算自己过了。娘你说,    咱家边上的老房子,卖给他行不?再就是搭伙吃一年的饭咱家吃啥他吃啥,这笔值这个价儿不?

        如今的大洋是什么价啊?

        那就是有市无价。

        常秋云看林雨桐:你当人家老四傻啊?明显吃亏的事,人家肯干?

        林雨桐就斜眼看她:那你说他明知道吃亏呢,他到底图啥?

        这死丫头!常秋云气的巴掌又扬起来了。

        林老太就说:行了行了!再叫外人听见?先吃饭!吃饭!

        小伙子们都在隔壁吃饭,    林雨桐朝外看了一眼,    说常秋云:您别喊,    我看他们去不去城里,    要是去,    我想跟着。这玩意不变成银元,您能放心?

        死丫崽子!

        看着门帘被甩的啪啪啪的,常秋云指着门口对着林老太道:都是您给惯的!

        嗯!就是我一个人惯的!

        林老太难得的斜眼看儿媳妇:再打孩子一下你给我试试?

        说着,就端了一碟子酱菜去了西屋,正好看见自家孙女正给那金家的老四扒拉凉拌的白菜呢。这玩意如今是稀罕菜,家里存在菜窖里都舍不得吃。自家那儿媳妇别看嘴上得得,但是这人际交往上从来没差过。来客人了,必然是不能小气的。

        可这一盘子好菜被扒拉了半盘子出去,多难看啊!

        老太太心里多打量了那金家的老四一眼,咦?以前咋没注意呢?这小子长的修眉俊眼,堂堂正正的,倒是一副好相貌。这往这儿一坐,这相还真不是个给人当长工的。瞧瞧,这几个小子都围着他说呢。

        她把酱菜放边上,也不急着走,在一边捅弄炕边的土炉子,一边听他们说啥。

        四爷一边吃桐桐给扒拉的白菜,一边就说:咱明儿去,活还得干。这么着,咱也不要钱。叫咱们搬什么货,就拿什么货给咱付工钱。这货我给咱们想办法倒弄出来,换成粮食布匹油盐酱醋过日子能用的实在东西,你们看行不行?有一个算一份,晚上结账。只看你们信不信得过我?

        信得过!淳朴的庄稼汉子不是很会跟那些做生意的打交道。这拉活卖货,自然得要个能出头的人了。

        老太太这心里就有数了,这老四看着老实,其实人家内里精明着呢。

        都是靠力气吃饭的,偏他能靠着一张嘴吃饭。

        小伙子们难得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的躺在炕计划明天的事呢。林雨桐躺下的时候就说:娘,我明儿跟去。

        你去干啥啊?常秋云不放心,那什么笔还给人家金老四,他回来给咱几个算几个

        娘啊。林雨桐压低了声音,这一个冬天,咱就在家闲着?我两哥哥可都该娶媳妇了,钱呢?赚一日,就不白吃一日。您这可不会过日子啊。这样,明儿起我管家了

        嗳你个死丫崽子你翻了天了你!常秋云蹭一下坐起来,隔着林老太就要打闺女。

        林老太伸出手一巴掌拍在常秋云的胳膊上:说了,你再打孩子一下试试。当家咋的了?你当年还不是这么抻着脖子扯着嗓子的从我这个婆婆手里要管家权的?

        娘!!常秋云气的蹭蹭蹭的倒腾被子,您就惯着她吧!

        我只惯着她,没惯着你?林老太咬牙,没良心的!

        还惯着我呢?常秋云哼了一声,你儿子可说我是你家的童养媳。

        哎呦!又是这个话。林老太翻身,这话是百川说的,不是我说的。等他回来,你找他说去。我不给你们断官司。说着又道:妞儿想去转转就去转转。

        嗯。林雨桐赶紧道:就去转转,半晌就回来。

        然后第二天早早的起来了,出门前背了个筐子,筐子里放了一把大砍柴刀叫常秋云看,这下您放心了吧。

        哎呀!

        知道林雨桐背着啥的小伙子都躲远了,这妞儿把那砍柴刀舞弄的,虎虎生风,这个村子里的人都知道。当年鬼子扫荡的时候她才多大,背着个砍柴刀真砍鬼子呢。虎着呢。

        林大垚就稀罕自家妹子这样,要不是当年她年纪小,人家游击队都想带着她走的。

        边上狗子就道:悄声点,这还没打过来呢。再叫人听见

        一伙子七八个人,走在路上一般人都得躲着。走了一个多小时,就是灵台火车站。

        灵台火车其实是位于省城和县城之间的一个火车站。从省城到车站的距离,和从县城到省城的距离差不多。可偏偏的,铁路线不从县城过,因此每次的货物都得从灵台卸货,从这里将货物扩散到县城以及周边的其他县。

        其实,货物的吞吐量,还是极大的。

        来提货的,大多数是穿着长袍马褂。少数应该是管家掌柜之流的,看那些穿着绸缎的长衫长裤便是。

        等着拉货的在农闲的时候尤其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为了挣口饭吃,那是人力的价儿降了又降的。钱不要,只要给口吃的就行。

        在这地方想抢到生意,可是不容易。

        里里外外的看了一圈,四爷就说:走!这地方不行。

        你抢到生意也要不上价,这活不能干。

        老碾子就道:那去哪啊?如今这世道,哪里还有活啊?能挣口吃的就不错了。

        石头拉他:别废话,有人出头就有人管事。你管那么多呢!

        这一路,就直接往县城走。

        可这走到县城,只怕就中午了,还咋干活啊?

        结果还真不是,路走了一半,就是坡路,先是几十米的上坡路,再是几十米的下坡路。别小看这几十米,路越是短,证明坡越是抖。

        那些拉货的可都是店里的伙计,牛马骡子这样的牲口,哪里舍得干这苦力啊。如今雇佣一个人力比养一口牲口便宜的多了。干一天重活的骡马加一餐料,比管三个雇工一天饭还多。这账好算的很,谁用牲口啊?

        就是人力,上吧!

        可人干不动咋办?

        那就换人!换能干的人!

        所以啊,再苦再累,也得咬牙挣扎啊。一家人都等着这点口粮下锅呢。

        东家为了省钱省事,一辆车怎么也得拉千斤上下,这重车拉了小半天了,累不累?恰好半路上有一坡,平常都是前面的等后面的车,后面的把车撂下,先帮着把前面的那辆车给推上去了,自己才下来,又等下一辆。

        现在不用了,你们歇歇,有人帮你们拉上去,不管你拉的是啥,掏出来给点就行了。

        那人家可不敢,这玩意都是人家东家的。要是少了,得自己补的。

        四爷就把这人拉一边,兄弟,都是没办法找饭辙的人,松松手的事。他拍了拍车上的麻袋:干啥动啥的心眼,都指着这玩意吃饭呢,我就不信你们不做手脚?

        暗地里动手脚是常有的事,大家都心照不宣。

        就是那东家,也是不聋不哑不当家。只要不过分就行。

        比如粮食,你说这抓两把塞衣服兜里,叫家里孩子半道上等着递过去带回家,到店里不也什么也查不出来吗?

        完事了塞两把土进去掂一掂,啥都有了。

        没看见这些拉车的,本来是一拨的人,为啥一个离着一个老远呢。

        这不都是彼此给对方,也给自己留点做贼的空间吗?

        这人斜眼看四爷:兄弟,你这是要砸咱们的饭碗啊?

        看你说的。四爷拍了拍东西,要不这么着,我们也不要你们的东西,白帮着你们拉车也行。但就一点,你们手里有那不好出手的东西,都给我啊,我给你个公道的价儿。你们有东西,给帮你拉车的兄弟,咱们从里面抽一成的润手费,成不成?

        这人咕咚一成咽了口水:可不要金圆券

        明白。四爷打包票,主要是粮食。别的有啥需要的,你另说。

        成!这人把车靠边停了,解开麻袋,里面是油纸密封的纸张。

        别看密封着呢,人家有的是办法。

        用细小的刀片把密封口轻轻划开,均匀的抽出里面的纸来。平时只敢偷拿一两斤,完了在路上多耽搁一会子等半夜再回去,叫纸张受潮,如此下来,重量上是瞧不出来的。今儿一听说能换粮食,心里算计了一下纸张泡水之后扣的工钱和这些纸出手之后换回来的粮食差,觉得还是多拿一点比较划算。抽了十来斤下来,递过去,天黑前,我在县城外的林子口等着你们。要是真行,咱以后就一起干。

        成吧!

        再来了几辆车之后,由对方去说。

        再然后什么毛巾肥皂,麻布棉絮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弄出不少来。

        林大原几个留下继续干,四爷和林雨桐就起身往县城走,一路还得跟逃难似的带着这些个东西。

        这活就今儿干了算了。四爷摇头,不是长久的来钱的道。

        那倒也是!

        林雨桐就说干脆算了,把空间里的东西拿出来直接替换。四爷不让。愣是把纸张拿去学校换了一兜子学生带着的多余的干粮。什么菜饼子窝窝头啊,都有。

        然后把那些毛巾麻布棉絮也找人换了。不拘是盐还是火柴,哪怕是腌菜菜干呢,也都要。

        他就说:看咱们是怎么干的,之后咱就算是不干了,他们也能找条活路来。

        至于那钢笔,林雨桐真去当铺换了。

        笔真是一支金笔,拿去当铺,人家只给两个袁大头。

        两个就两个吧,偷摸添上几个回去好交差啊。不过没有这当铺的当票还真不行。当了死当,林雨桐非叫人家在当票上写八个大洋。

        这见过往少的写的,没见过叫往多的写的。

        哎呦!这人就道:这可不能胡来的?不好给东家交代!

        写八个怎么了?林雨桐就笑:我那笔不值八个?你不给我八个,未必你们东家就觉得真不值得八个。写八个,你报八个的账。我只拿两个,你还能贪六个。可以了!

        这朝奉赶紧拱手:小姑奶奶,别砸我的饭碗啊。得!给你写六个,行不行?

        说着,就塞了三个袁大头过来,出了这门,可不兴胡说。

        林雨桐拿着银元掂量掂量,行,咱俩二一添作五,我三个你三个,还能叫你们东家赚两三个。公道!

        这朝奉等人出去了就跟小徒弟说:嘴巴闭紧,回头给你一个。

        这小徒弟就笑:你说如今这世道啊,真是什么事都能碰上。还有故意叫人写多的!

        真是活久见了。

        得了三个银元,又添了三个。有这六块钱,家里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去了县城外,换来的东西给人家分了,个个的还都挺满意。

        而自家留下的这一份,村里的几个人分分,拿回家都够一家人勉强混个水饱的程度。

        这就不错了!

        回去的路上,谁也没说第二天一起的事,先不说四爷不愿意,别人也还不愿意呢,觉得有人从中抽了一份子不划算。这事完全可以自己单干嘛。

        到家的时候,常秋云已经把家里的老房子给收拾出来了,隔着篱笆就在隔壁,一步就跨过去了。里面有炕,灶都是现成的。拾掇拾掇,加上从老钱家取回来的铺盖,就是个窝了。

        四爷给林雨桐打了个眼色,就回自己的新家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