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内部提纯(2 / 2)

加入书签

只是叮嘱他们,尽快将《洪武算经》编写好,不要出错。

就转身离去了。

大庭广众之下发生的事情,是瞒不住人的。

很快算学小圈子即将解散的消息,就传了出去。

所有关注算学的人,都有些不敢置信。

前一刻还蒸蒸日上的圈子,怎么说没就没了?

整个计官群体,都沉默了。

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消失了,计官又要被打回原形了。

国子监算学班的学生,是最无法接受的。

这个小圈子代表了太多的东西。

眼下他们可以在这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可以通过这个圈子,与别的计官抱团。

现在一切都没了。

他们开始疯狂的寻找罪魁祸首,得知是陈景恪提出解散,就开始指责他。

你是陛下任命的总编纂又能如何?算经是以你的著作为蓝本又怎么样?

抛开这些不谈,你又付出了什么?

干活的是别人,你只是挂个名,凭什么说解散就解散?

然而,他们根本连陈景恪的面都见不到,所有的指责都犹如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难受的还是自己。

于是他们开始调转枪头,去指责那些起哄的人。

你们还有没有一点良心?

陈景恪再怎么说,也是陛下任命的总编纂。

算经也是以他的著作为蓝本编写的。

也是有功劳的。

就算他来的少又怎么样?这也不是你们忘恩负义的理由。

那些人自然不肯认输,就开始了激烈反驳。

打过嘴仗的都知道,单方面输出,是持续不了多久的。

说不了几句,自己就觉得没劲儿了。

只有双方都持续输出,才能打的热闹。

见那些起哄的人竟然敢还嘴,国子监的学生更怒了。

开始全方位的喷。

为了让自己喷的有理有据,他们开始翻找陈景恪都做了哪些付出。

起哄的人很多最早都是他的学生?

是他提议编写算经?

是他从陛下那里获得了旨意?

是他为算学张目,让陛下重开科举算科?

是他保住了国子监算学班?

……

当这一桩桩旧事被扒出,大家才知道,原来陈景恪默默的做了这么多。

那些曾经指责过他的人,更是羞愧无比。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们就竭尽全力喷那些起哄的人。

这时候,国子监的儒生再次送上了一记助攻。

你们学算学的就是道德低下,不明大义。

竟然做出如此忘恩负义之事。

实在可笑,可笑啊。

那陈景恪也是活该,竟然与你们这些虫豸为伍,现在遭到反噬了吧。

这下整个算学圈子的人脸上都挂不住了。

纷纷表示此事与我们无关,勿要将个别人的行为,上升到整个行业。

然后转头也加入了讨伐的行列。

他们更狠,甚至表示要上书,请求陛下剥夺那些人在算经上的署名权。

只是很快陈景恪就放出话:

算经编纂小组乃朝廷所建,皆圣上之恩,与他无关。

算经能编写完成,大家都出了力,会按照功劳大小全部署名。

算经编写完成,小组解散也是应该的,不存在别的原因,请大家不要误会。

更不要去攻击某些人。

这番话一出,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陈伴读真乃至诚君子也。

愈发衬托的那些人的丑陋。

倒也不是没有人说他沽名钓誉。

但反驳的人只需要一句话,就能终结话题:

人家是太孙伴读,未来成就不可限量,需要捧你们算学的臭脚?

但不管怎么说,算学小圈子解散已经成为必然。

也不是没有人试图重组,但一来威望不够,二来出了这事儿大家谁都不信谁,只能作罢。

算学圈子可不只是单纯的利益群体,也是一个学术圈子。

很多人加入进来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研究学问。

没有高深的学术,根本就吸引不来几个人。

越是如此,大家就越能明白,之前那个小圈子的建立是多么的困难。

对陈景恪也就越发的认同。

已经有不少人呼吁,希望他能重新站出来。

陈景恪只是关注着舆论的转变,并没有此时就站出来的打算。

时机还没到。

现在站出来,要不要将那些刺头踢出去?

如果这么做了,反倒是坐实了他争权夺利的名头。

虽然大家嘴上不会说什么,心里也会带根刺的。

等到算经编写完成,小组正式解散,才是他再次出场的时候。

这几天,他除了抽空去吊唁了一下李文忠,就一直待在家里。

邱广安倒是给他写了一封信,上面只有一个“?”号。

陈景恪给他回了一个“=”号。

双方虽然没有明确结盟,但自有一份默契在。

很多事情不需要太多语言,只需一个简单的符号,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邱广安写信过来,本身就代表着想继续结盟。

否则就会继续不闻不问。

问号,不是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而是问他有没有想好收尾的办法,准备何时收尾。

陈景恪回信代表着同样的意思,大家合作愉快。

等号,是告诉他,已经有了准备,且耐心等待。

其实陈景恪还想告诉邱广安一些事情。

比如他这个户部左侍郎宝座,还能多坐几年,不用着急给自己物色下一个职务。

朝廷即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论是营建新都,还是水利建设,都需要大量物资。

这时候是最忌讳工部和户部出现动荡的,即便老朱多疑,也不会在这个时候随便换人。

只要邱广安自己不出乱子,继续在这个位置上坐三五年完全没问题。

甚至再进一步,成为户部尚书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考虑到自己时刻处在老朱的监视之下,他觉得还是别说了。

倒不是不能说,而是有些事情没必要多说。

到时候万一老朱恶趣味爆发,把邱广安给换了,找谁说理去。

如此又过了两天,眼见连休了七天假,再不上班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就准备入宫。

还没启程,方孝孺约他老地方见。

见面后,得到了一个让他不敢置信的消息:

“什么?叶云流竟然拜你为师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