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赶鸭子上架(2 / 2)

加入书签

面对这种局面,文官集团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如此弱小。

以前他们还能说,皇帝要靠我们来治理天下。

但现在,不一样了。

确实不一样了,李善长根本就没有理会文官集团的想法。

在掌握吏部之后,就将邱广安提供的名单里的官吏,一个个提拔了上来。

计官正式掌控了户部,原本松散的计官群体,正式蜕变成了集团。

势力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金钞局、仓储等机构。

虽然实力远不如文官集团,更不如李善长代表的势力。

但也有足够能力站稳脚跟,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毕竟他们掌握着国家的钱袋子,除了吏部谁都要看他们脸色。

文官集团再次保持了沉默,有李善长压着,他们还不敢明目张胆的出手攻击计官群体。

至于私下采用小手段……

小手段只能恶心人,改变不了大局。

邱广安得偿所愿之后,立即带领热血沸腾的一众计官,开始制定全套的阶梯收税方案。

只用了四天时间,方案出炉。

朱元璋审核过后,颁发全国施行。

“一个月内新政通传全国,两个月后正式开始实施。”

“有推诿阻拦、阳奉阴违者,严惩不贷。”

这一次,再也没有人反对了,至少朝堂之上没有了反对的声音。

至于地方上会不会抵触,还有待观察。

就在文官集团以为,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到阶梯性收税上面,不会再整什么幺蛾子的时候。

李善长再次出手,弹劾大理寺的官员失职。

证据就是积压的大量案件。

这些案件积压,有些确实存在疑点,有些则是故意的。

司法独立之后,需要通过刑名科考试才能担任司法官。

所以,新任司法官基本都是精通律法之人。

他们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依法执法’。

但众所周知,古代是没有现代法治精神的,人治才是最普遍的。

而‘人治’的依据就是儒家的纲常伦理。

然后问题就来了,司法官依法判决的结果,和儒家纲理伦常有所冲突怎么办?

就古代那种粗糙的法律,出现这种情况,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以往出现这种情况,大理寺会将案件打回去,重新判就可以了。

即便双方有不同意见,那也是内部矛盾,商量着来就行了。

但现在司法独立,总能碰到几个愣头青。

我就是要依法判,你打回来我也不改。

事情就僵住了。

大理寺这边想的是,胳膊扭不过大腿,你不听我的,我找机会把你换了。

事情自然就解决了。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李善长复出了。

这些故意积压的案件,就成了他们懒政的证据。

朱元璋直接给出了处理结果:既然伱们想偷懒,那就干脆别做官了,回家想怎么歇着都行。

不过在罢官之前,先让锦衣卫调查一下。

底子干净的才有资格退休,底子不干净的去诏狱走一遭吧。

于是大理寺也空了出来。

李善长立即从司法官系统里,选拔了部分人进入大理寺填补空缺。

和计官群体主动追求掌控户部不同,司法官群体其实并没有独立出去的想法。

对于这份烫手的山芋,他们并不想要,至少大多数人不想要。

但形势不由人,朝廷逼着他们独立,这烫手的山芋不接都不行。

但仅凭这些,依然不足以让司法真正独立。

虽然朝廷一直在喊着司法独立,不受外力干预。

“然而正如陛下所说,儒家对这些衙门的掌控时间太久。”

“不是朝廷喊几句话,任命几个官员就能解决的。”

“它需要一种独立的思想来支撑,才能做的到。”

朱元璋一脸疑惑,什么玩意儿?还需要什么思想?

朱标若有所思的道:“你之前想要借助司法体系复兴法家,就是为此是吗?”

李善长还是第一次听说此事,换成以前他肯定直接怼过去了。

你小子知不知道什么叫法家?

虽然法家也带个法字,可和司法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但经历这么多,他也学会了收敛脾气。

所以用略微缓和的语气提醒道:“法家思想很庞大,不弱于儒家。”

“想靠司法官复兴法家,很难。”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说道:“韩国公所言甚是,想靠司法官复兴法家,几乎不可能。”

朱标更加疑惑了,说道:“那你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当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当时他也只是个普通穿越者,对治国没有什么经验。

对改革也没有系统性计划,只能想到一样做一样。

现在回头看看,很多想法都比较天真。

司法系统独立就是其一。

没有独立的思想支持,司法所采用的理论依据依然是儒家的那一套,就不可能独立。

现在,是时候完善这个不足了。

“法家虽然和司法不同,但它比其余诸子百家更加注重规则。”

“这种思想,其实完全可以化用到司法体系里去。”

作为法家传人,李善长顿时来了兴趣,问道:“不知陈伴读有何高见?”

陈景恪说道:“高见不敢当,只是一些不成器的零散想法。”

“法家讲究‘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我以为这一条可以作为司法的根本。”

李善长眼睛一亮,情不自禁的道:“好好好,信赏必罚方能取信于人。”

“司法严格遵照律法,才能提高律法的威严,震慑万民……陈伴读高见也。”

陈景恪也不禁感到佩服,李善长果然不愧是这个时代法家的集大成者。

只是简单的一句提醒,就能联想到这么多。

只不过受限于时代,他依然无法超脱前人的窠臼。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继续说道:“我将这八个字进行拓展,延展出了一个新的思想,法治。”

李善长追问道:“法治?”

朱元璋和朱标、朱雄英也满脸疑惑,什么意思?

陈景恪解释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朱元璋三人依然一脸懵逼,什么玩意儿?

然而李善长已然震惊的失去了言语能力。

——

就在文官集团以为,皇帝的针对该结束了的时候,蒋瓛那边拿出了厚厚一摞子口供。

全是打入诏狱的官吏招出来的。

还是那句话,当官的没几个是经得起查的。

区别是贪的多少,上面想不想追究。

现在进了诏狱,这些证据随便一审就出来了。

而且那些人还攀咬出更多的官吏。

有中枢大员的,也有地方官吏的。

拿到口供之后,朱元璋连演都不演了。

将罪名比较大的几十人直接下了诏狱,剩下的则区别对待。

给你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努力推行新政,既往不咎。

否则,全部进诏狱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