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世界是联系的(1 / 2)

加入书签

事实上,朱棡当决定与斡亦剌人正面决战的时候,就连他的部下都无法理解。

    别看他们被大分封刺激,嗷嗷叫着要立功。

    可没人愿意在夏秋季节,和草原人进行决战。

    很简单,夏秋草原马肥人壮,是战斗力最强的时候。

    这个时候和他们硬碰硬,就算赢了也是惨胜。

    中原人打草原,最佳季节是开春到初夏。

    刚刚熬过冬季,草原马瘦人疲,战斗力最是低下。

    而且冬天被封在毡房里,男女总是要消遣一下的。

    消遣多了怀孕的概率也会变高。

    所以,冬天到春天是草原女人怀孕的高发期。

    等开春,牲畜也开始发情怀崽。

    众所周知,不论人畜孕期都是脆弱的,最忌讳剧烈活动。

    如果这时候发生战争,他们为了躲避中原军队,只能四处迁徙。

    这样会导致大量的孕妇和母羊流产乃至死亡。

    草原的经济非常单一,而单一就意味着脆弱。

    哪怕中原军队没有找到他们的部落,仅仅只是游荡一圈,对草原来说都是重大的打击。

    人口和经济双方面的打击。

    时间长了,拖也能将其拖垮。

    很残酷,但这就是战争。

    当然,在夏秋季节也不是不能打,但这时候就比较危险了,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谋划。

    比如事先知道敌人在哪,以大部分吸引敌方主力的注意力,然后出奇兵偷袭敌人后方。

    最开始朱棡的部下也是这个打算。

    根据掌握的情报,对斡亦剌的外围部落进行扫荡。

    如果斡亦剌反击犀利,那大军见好就收。

    如果斡亦剌露出破绽,就扑上去狠狠的咬一口。

    然而朱棡却直接决定,要来一场大决战。

    “……从正面,堂堂正正的击败乌格齐。”

    众将大惊失色:“大王三思啊。”

    朱棡抬手阻止众人的劝说,道:“我问你们,蒙古人最强的地方是哪里?”

    张温脱口而出道:“骑兵,当年他们纵横天下的依仗,就是骑兵。”

    其他人也都赞同这个说法,不只是蒙古,任何草原势力最强的都是骑兵。

    朱棡说道:“是的,他们的骑兵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灭国无数。”

    “这是他们最自信,也是最骄傲的地方。”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是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最大信念。”

    “现在就是如此,即便大明全面占据上风,他们依然不服输。”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股信念。”

    “他们依然认为,他们的骑兵是无敌的,我们能打赢北元,不过是用了阴谋诡计而已。”

    张温说道:“上兵伐谋,草原蛮子不懂兵法之精妙……”

    朱棡打断他说道:“他们懂不懂兵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确实是这般认为的。”

    “大明提供了优渥的条件招降于他们,效果却不甚理想,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我们就要在他们最自信的地方击败他们,打碎他们的信念。”

    “如此他们才会心服口服,从此接受大明的统治。”

    “斡亦剌是蒙古最后的精锐,正面击败他们,效果是最好的。”

    诸将终于明白了他的想法,但真正能接受的却并不多。

    很简单,对于将领来说,不服就打,一直打到你服为止。

    什么阴谋诡计,战争本来就是无所不用其极。

    你玩不过就是玩不过。

    嘴硬?那我就多抽你几个嘴巴子。

    看到底是你嘴硬,还是我的巴掌抽的响亮。

    然而朱棡不同,作为大明塞王,未来的晋国国主,他必须要考虑政治因素。

    用一场硬仗,瓦解蒙古人最后的骄傲,为后续的治理打下基础。

    此时的牺牲,是为了后续少牺牲。

    不论是对大明,还是对蒙古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且,明年他就要经略西域,在此之前必须解决河西的安全隐患。

    到时候他携击败斡亦剌的威势去西域,遇到的抵抗也会小的多。

    总之,经过思考之后,他决定把袭扰战变成总决战。

    虽然很多部下,在心理上无法接受他的理由。

    但他有足够的威望,弹压住所有不同声音。

    先是派遣张温等人,率领偏师清扫斡亦剌外围部落。

    逼迫斡亦剌之主乌格齐与他决战。

    乌格齐一开始并没有多想,只以为明军是静极思动,想占点便宜。

    所以他并没有直接通知部族迁徙躲避,而是一边组织军队抵抗,一边派人去找朱棡交涉。

    然而,很快他就意识到情况不对。

    明军不是打秋风,而是有更大的谋划。

    这一下他有些着急了,他是不愿意在此时和大明决战的。

    无他,就算自己赢了也是惨胜。

    惨胜就意味,战略上的全面失败。

    因为大明国力更强,就算朱棡手里的十万人死光了,也能再轻松拉起十万人的大军。

    而且还是精锐。

    而他的部下,死一个就少一个。

    更何况,他也没有把握在正面击败朱棡。

    他对那位晋王可是太了解了,两人数次交手他都落于下风。

    只是可惜,事情由不得他。

    这些年双方打过无数次交道,他了解朱棡,朱棡更了解他。

    就连斡亦剌部的王帐所在,都掌握的一清二楚。

    外围大军精准扫荡,主力直奔斡亦剌王帐而去。

    此时再想通知所有部族一起迁走避其锋芒,已经来不及了。

    乌格齐就只剩下一个选择,打。

    当然,他也可以丢弃外围部落,带领本部迁走。

    可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他将会威严扫地,以后不会再有别的部落真心投靠他。

    他这辈子都别想再扛起蒙古大旗。

    而且他和鞑靼部(北元)的恩克汗是盟友。

    嗯……也速迭儿在朱棣的接连打击下,心力憔悴而死。

    他的儿子恩克继承了汗位。

    此时的北元和斡亦剌,属于唇亡齿寒,所以双方结成了盟友。

    如果乌格齐抛弃外围,率领本部逃走,恩克汗也会受到牵连。

    要知道,忽必烈的后裔一直在想办法夺回汗位。

    其中尤以额勒伯克实力最强,时刻觊觎汗位。

    只是忌惮乌格齐在侧,不敢起兵而已。

    如果乌格齐不战而逃,他必然会起兵夺回属于他们那一系的汗位。

    到时候北元就彻底完了。

    不……连锁反应之下,蒙古将彻底失去复兴的可能。

    所以,他必须迎战,且必须战而胜之。    

    最终乌格齐集结了四万骑兵,而朱棡则率领麾下三万骑兵,双方于锡什锡德河一带展开决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