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发表(1 / 2)
在陈景恪的提示下,明军对火器是非常重视的,开发出了种种用法。
爆破城墙更是基本技能。
被他们摸到城下,基本就意味着城池要失守了。
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武器不对等。
如果守军换成大明军队,敌军靠近城墙之后,反而是进入了地狱。
传统的守城器械就不提了,加料版震天雷从城头丢下来,一炸就是一大片。
大口径的火铳,发射各种弹珠、碎片,那就是妥妥的大喷子,一喷一大片。
不过想要做到这一步,对后勤的压力会非常大。
毕竟黑火药的原材料是个大问题。
但用火药武器应对紧急情况,还是完全没问题的。
比如现在。
朱棡为了快速行军,并没有携带多少物资,火药数量也有限。
如果哈马力丁能坚持两三天,那朱棡只能用人命往里面填了。
可惜没有如果,他们直接被第一波攻击给打蒙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士气如虹的河西军从缺口进入城池,对察合台军展开了屠杀。
事实上,此时哈马力丁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朱棡携带的火药本就不多,加上黑火药的威力有限,炸开的缺口并不算很大。
他完全可以派人,趁明军入城的人还不多将其杀退,然后将城墙堵住。
然而,就在这时,之前被他强行迁徙来的各部族百姓反了。
大军守城,往往会动员城内青壮协助防守。
搬运石头、滚木、箭矢,运送照顾伤员什么的。
青壮死光了,就让老人妇女上,最后凡是能动的都上。
哈马力丁也是这么做的。
他将各部族青壮征召,协助守军防守。
等到明军入城,这些被聚集在一起,又心怀怨愤的各部族青壮,纷纷揭竿而起。
操起身边的家伙就冲了上去。
他们自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很快就被冲散。
但他们的行动,却严重迟滞了察合台军的速度,错过了最佳的反击时间。
让涌入城的明军站稳了脚跟。
之后更多明军犹如潮水一般涌入。
哈马力丁知道,想杀退明军已经晚了,就想撤到内城。
依靠内城进行防守。
然而,他才刚刚下达撤退的命令,却发现内城火光四起。
关键是,他已经下达了撤退命令,来不及收回了。
本就毫无士气的将士们,听到撤退的命令哪还敢犹豫,撒丫子就跑。
撤退直接变成了大溃败。
然而等他们跑到内城附近,却发现这里也乱了起来。
大家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一时间六神无主。
最终明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火州城。
可惜的是,哈马力丁被流矢射死。
事后朱棡派人去调查内城动乱的原因。
却原来是被打散的各部族青壮所为。
他们被察合台军打退之后,依然利用各种方法反抗。
比如偷袭,比如四处放火。
最致命的是,他们还闯入了内城,大喊哈马力丁死了大家快逃。
内城百姓不知道外城发生了什么,却也知道似乎明军打进来了。
一下子就乱了起来。
然后各部族的百姓也趁机生事,将整个内城搅的犹如一锅粥。
外城的守军也同样很懵逼,咋好好的内城乱起来了?
一时间也不敢往内城撤。
这么一犹豫,就给了明军机会。
得知事情缘由,朱棡长叹道:“哈马力丁败在不得人心啊,当年元朝亦败亡于此。”
于是下令大军不得骚扰劫掠百姓,违令者斩。
明军本来就接受过新思想的教育,对这方面的命令执行的倒也没有什么问题。
不说秋毫无犯,至少没有烧杀劫掠之事发生。
此举,也让瑟瑟发抖的各部族百姓放下心来,然后齐声高呼‘王师’。
并积极配合明军的各种行动。
很快,躲在各处的蒙古百姓被搜出,统计之后人数有三万三千人,俘虏的察合台军九千余人。
其余牛羊粮草无数。
至少够大明军队和西州百姓吃上大半年的。
此战还阵斩敌军七千四百人,己方伤亡六百七十七人。
可以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安抚过各部族,朱棡就准备派兵去支援徐美。
只是援兵还未出发,徐美的使者先一步到达,吐鲁番城拿下了。
原来,徐美发现吐鲁番城建立在戈壁滩之上。
就找来投靠的畏兀儿人,问他们能否挖一条地道通往城下。
畏兀儿人当即表示,没有问题。
他们经常在戈壁滩里挖坎儿井,挖地道太擅长了。
在数百人的努力下,很快就挖了一条通道。
徐美趁夜发动突袭,轻松拿下吐鲁番城。
至此,西州彻底光复。
之后朱棡就没有再着急攻打别的地方,而是选择了就地驻扎,稳固统治。
他一边派出军队,主动出击消灭了西州小股流寇,稳定地方治安。
一边进行内政建设。
他将缴获的牛羊粮食,留下足够大军食用半年的,其余全部还给了各部族百姓。
这还不算完,之后他还颁布了几条政令。
其中一条是大家最关心的,那就是信仰自由。
只要不反对祭祀祖宗,大明尊重所有族群的信仰。
这其实也是为了应对西域的复杂族群,采取的特殊政策。
目前西域存在多种宗教,除了伊教、佛教之外,还有多种本土小宗教。
比如萨满教之类的。
如果大明逼迫大家改信佛道二教,也同样会遭到各族群的抗拒,不利于治理。
针对这种情况,陈景恪提出了特殊政策。
允许特殊地区的百姓,继续信仰自己的本土宗教,前提是不能反对祭祀祖先。
等大明建立稳固的统治,自然会采取各种办法,将这些小部族给吸收了。
你本土小宗教信仰某个神是吧?
很好,以后他就是佛道两家的神灵了。
你就说完美不完美吧。
在文化方面,华夏就是有这个底气。
饱受伊教压迫的各部族,对这种宽松的信仰政策,自然是非常的欢迎。
朱棡接连的举措,迅速赢得了人心。
各族群百姓,很快就认同了大明的统治。
甚至在阿力木江的组织下,各部族抽调青壮,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协助明军。
朱棡自然知道他的目的,一来是讨好大明,二来也是借机抓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