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水上飞机(2 / 2)

加入书签

周6,沈觐宸与冯如再次带着飞机来到月湖上,准备进行飞行实验。

作为船舶机械出身的沈觐宸在设计秋水水上飞机时融合了许多船只的特征,例如飞机前端有1对舵和两个水闰升力面,上面的1个作升降舵;机岙前部有1浮筒,加两个浮筒装在机翼下等。

秋水飞机的整个构架是木制的,浮筒才用胶合板制成,机舱设计很明显借鉴了快艇,虽然机舱比较简陋,但与大部分早期飞机相比,已经完善很多了,1战前的许多飞机都是没有机舱的,飞行员坐在机翼上驾驶飞机。

秋水飞机高3.2米,身长8.88米,幅长12.7米,最大时速106公里,空机重量753公斤,理论最大航程可达200公里,但毕竟还不成熟,飞行过程中从未达到这1航程,就连106公里每小时的最大航速都是冯如闯出来的。

水上飞机被吊到湖上,冯如穿着皮袄,站在码头上,通过机身上挂着的软梯爬上飞机,坐稳之后,启动螺旋桨,然后飞机开始在水面上滑行。

在这个时代,没有人保证飞机每1次都能起飞,也没有人能保证每1次飞行都能安全着6,但冯如毫不担心,他对于自己的飞行技术充满信心,也相信自己的飞机。

或许该说,在这个飞机理论尚处于空白的时间段中,所有的飞机专家都是1个极佳的飞行员,也必须是1个飞行员,只有在飞行中积攒经验,才能对飞机进行改进。

冯如这次在天上盘旋了1个多小时,进行了4段超过1公里的直线飞行,并进行了小坡度的转弯动作。

在结束飞行之后,水上飞机在水面上滑行1段距离之后,停在水面上,沈觐宸坐在小船上靠近飞机,冯如将机舱内的绳子抛给沈觐宸,然后将飞机和小船绑在1起,冯如从飞机上下来,小船则拉着飞机向岸边靠近。

“准备实验1下飞机的水上吊放和回收,然后下周1去长江口试试。”沈觐宸指了指湖上的那艘商船,他们在上面加装了1座小艇吊机。

海军想要的在海上释放飞机对于现在的飞机来说还是太超前了,没有个期年累月的发展还是做不到的,现在只能在内河进行试验。

小船拖着飞机靠近商船,商船将缆绳放下,小船负责牵引和固定,完成之后小船离开飞机,吊机将飞机吊上甲板,然后像小艇1样固定在船上。

不过,秋水本身就接近船式水上飞机,如果不是左念微画的画图的影响,沈觐宸搞出来的应该是船式水上飞机,因此这样的固定方式也没有特别的违和。

……

“近乡情更怯啊,在长崎的时候都没感觉,1到上海,吹着这海风,舒服……”

“那可不,从去年2月出门,不是在釜山,就是在长崎,虽说也是自家的地方,但说到底还是隔了1层,没有老家好啊。”

“说起老家,好就没回厦门了……”

……

“笱玉,鼎3,你们准备的怎么样了?”

“放心,林少尉,没问题的。”沈觐宸细致的检查了1番,给了面前的海军少尉1个肯定答案。

“到时候就在黄浦江上起飞,在天上盘旋等待舰队入场,是吧?”

为了防止飞机故障,沈觐宸和冯如将各驾驶1架飞机,提前20分钟升空,确保不会延误表演。

1904年11月9日,海军大舰队班师回国,抵达上海,长江两岸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只为1睹舰队的英姿。

作为1个国家国防力量最直接的具现,没有什么比1支大舰队更有冲击力,当数十艘战舰铺在海上时,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难以描述的。

旗舰海若号战列舰行驶在最前面,在她身后有着5艘战列舰、8艘装甲巡洋舰,被俘获的几艘俄国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已经进过修理,跟在舰队后面。

“果真威武非凡......”在天上看到的景象远比在地上的要更加震撼,数十艘军舰拖着浪迹驶入长江,吴淞口外临时搭起了上百座观台,近十万人翘首以盼,各大报社的记者早在昨天晚上就已经等在了岸边的国旗台外,1开门就占住了最好的位置,长枪短炮的对着江面和国旗台,甚至还有人委托沈觐宸和冯如带着相机上天拍摄内容。

但到最后,两人也只接了《共和日报》与《海军旬刊》的委托,让不少人都直呼可惜,不过好在除了冯沈两人,还有其他几位飞行员,虽然他们不能靠近江面,但远远的拍1张也是极好的。

至于那些连这些飞行员都抢不到的报纸则各发奇想,跟军方的观测气球学,将照相机搬上了热气球,愈演愈烈的空中新闻大战也引起了军方的注意,随后军方便发布了禁空令,禁止1般飞行器在凯旋会场江面附近十5公里内升空。

上午11点,海若号抵达吴淞口,凯旋仪式正式开始,作为开幕式的核心节目,海军军乐队奏响军歌与国歌时,冯如、沈觐宸两人分别驾驶秋水3号、秋水4号从正上方飞过。

两架飞机纷纷点燃礼炮,1声响之后,飞机拖着红色的烟迹划过天空,下方的舰队也鸣笛致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