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一根楔子(2 / 2)
1933年推动农村人口的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现免费,增加预算扩大农业金融和保险试点;
1934年开始对农民购买家电予以补贴。
与此同时,城市化率也有明显提升,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28年的30.2%上升至1933年的35.5,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需求。
首先是对钢铁等物资的需求,让许多重工业企业发展的比大萧条前还要快,其次是对茶叶、丝绸等商品的消费能力提高,农村和城市的消费能力都提高了,缓解了外贸型企业的困境。
但谁都知道,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政策,1934年中秋之际,正难得能够休息1天的左念微在作为总统别墅的西山别业里见到了石子任。
石子任刚刚从4川调研回来,刚回京便带着1沓子报告找到了左念微。
“这份报告主要关于农村征地问题……”
听着石子任的报告,左念微点了点头,但并未直接做出回答,而是转向了另1个问题:
“你知道我们的工业化是怎么来的吗?”
还不等对方回答,左念微便自答起来:
“在初期,国防压力是我们最直接的动力,要组建军队,就要开办教育,要修筑铁路,就要开办工厂,这些动作与清廷的洋务维新时期的区别其实并不大。”
“因而真正的变革并不起于此,而是更不起眼的地方,当然我知道你早已经注意到了,而且比我更深入的研究过这个问题。”
“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是革新生产关系,我们当时所做的不过两件事,其1是主持土地改革,赎买或者没收,只是不同时期的办法而已,目的是1样的。”
“第2个则是将组织伸到基层,国会的政党纷争并不重要,将组织沉下去才重要,建立了有力的基层组织,建立了锄社,遏制了地主的发展。”
“地主阶级是阻碍工业化的,他们并没有任何的动力进行工业化,反而还会因为工业化而受害,他们依靠地租和高利贷完成了充分的剥削,这个收入是稳定的,暴利的。”
“而富农则是工业化的主要动力,但富农又是极不稳定的,他们可以选择高利贷等金融手段完成向地主的跨越,也可以通过投资工业和手工业向资产阶级跨越。”
“锄社的建立增加了富农的数量,少数不愿意加入锄社的农民很快就会因为缺乏竞争优势而在1次两次的天灾人祸中,将手中的土地再度卖给别人,而锄社就是他们售卖土地的对象,通过削弱地主和剥削0散农民,中农和富农的数量增加。”
“另外,通过基层组织控制高利贷等非法金融行为的产生,并且同时将工业的理念宣传到富农中,促使了他们投资手工业。”
“继而,工业化的进程也就开始了,大企业与重工业由政府主导,为军事服务,通过依靠中枢财政和外国贷款进行发展,而轻工业和手工业通过新兴的富农们发展,虽然仍然极不稳定,但也走上了1条还算是工业化的道路。”
“具体的危机自然也就在欧战前显露,大量的外国贷款、先军政策和政府赤字阻碍了经济和工业的继续发展,而锄社在事实上崩溃,又促使富农加快对中农的剥削,地主死灰复燃,自下而上的工业化动力也被大幅削弱。”
“但欧战的爆发扭转了这1局面,市场被打开,拉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国防压力在事实上减小,军队能够抽出力量,6续镇压了1913至1916年间的几百起地主暴动,第2次土地改革就此展开,政府中阻挠我们的力量也都被分化处理,基层组织构建在那段时间基本完成,至今的工业化进程也基本由此奠定。”
“但在这过程中,剥削并没有消失,节制资本站在足够长远的角度来看,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他们从根源上并没有解决大资本对国家的威胁,农业方面的道理也是如此。”
“土地问题是国家的性质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