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白皮书案(2 / 2)

加入书签

徐有功听到河阳便略感不妙,这地儿,不太合适他去,太繁华,且历史悠久。

秦为河雍,汉置河阳,竹书纪年记周襄王去过河阳,春秋更记,天王狩猎都于河阳……

这么个处置,真的不是明贬实升么…

旁人也惊愕,但是不敢说话,因为许敬宗没说过徐有功。

更有一点是,许敬宗不想反武则天,只能说徐有功好命,朝堂上不少还有权贵心腹,都是以许敬宗为首,眼看许敬宗偃旗息鼓,纷纷也只能低头作罢!

徐有功抬头,看到武则天温柔和认可的目光,心跳迟了迟,这次是真谢恩,毕竟他是要长远走下去的人,是要长远活下去,要跟这群恶贼,混账斗到死的……

不止许敬宗,还有李素节!一个都逃不掉!

同堂的许敬宗闭眼长叹一口气,无可奈何;

同景的四皇子李素节也是长叹一口气,他已经休养好了,可是心也好累。

好长一段时间里,他每日看着自己的伤势恢复,也每日看朝中局势,可是……还是看不清!

看不清帝后,到底他的父皇是真病了,还是被控制了,又或者……还有更深的计谋?

他反正不敢乱来,不敢再对付武则天了,毕竟如果他的父皇李治都不是对手,他凭什么??

而同景下的李治,在回忆,在翻阅,这段时间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倪秋什么都与他直言,他大抵是等不到徐有功活成药引子的。

人要死,都会忍不住回顾这一生。

李治翻阅着大唐的历史——

[贞观十一年,太宗令,民间多发展农业,提农耕术,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崇尚节俭,遣散宫女三千多人,下令免去四方珍贡,农业及民生欣欣向荣。

十一年二月,除京师外,全国各州县都置劝农使一员,招抚流亡回乡,授田给予耕作以安定民生。」

这是他的父皇李世民的;

[贞观二十三年,八月,河东道地震,晋州地震,累计死五千余人,群臣议论。又三日,二震,还是晋。免除二年的赋税徭役,又给宗室、元老功臣们加官进爵。十一月,晋州三震。冬无雪。]

这是他李治才上任时的。

太宗走的突然,他接任时就是接连的天灾人祸,冬天甚至没有雪…好容易挨到改元永徽,不想晋州…继续又震。

当年他虽为皇,却也只是二十岁的少年,只能对大臣们承认错误说:“朕登上大位之后,定是赏罚不公、政教不明,导致晋州等地多次发生地震。诸位爱卿,要上书,评论朕的过错,让朕及时整改。以祈求风调雨顺……”

这也是被载入史册的,可认错转变不了什么局面,晋州还是第五次地震。

灾害多,不是重点,重点是,不能及时的解决,

天灾,人心齐可解,人心险恶,就难了。

一些畜生横生枝节,收敛兼并土地,粮食给不到位,让这天灾扩大了灾难,甚至早在太宗时期就已归附的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在这时,也反叛大唐,自称可汗;

同年,雍州、绛州、同州等九州发生干旱蝗虫灾害……齐州、定州等十六州爆发洪水……

若非霄族暗中出手解决不少问题,真挺不到永徽二年。

那半年没灾没害,李治终于有了喘息机会,想要解决内忧外患,然而……还没准备好,地震又来了。

晋州第六震时,李治都以为或许老天爷真在警示于他,警示他与原本是庶母的武则天…动了情!

照规定,新皇必须要在先皇死后,前往感业寺烧香。

那一年所有人都欺负他孤家寡人,甚至他年纪轻轻就要被长孙无忌强迫封太子!

什么情况才封太子?那是皇帝乐意了,才会封太子!可他不是,他是被逼封的王皇后中意的太子。

直到武则天的进宫,他才觉得自己是皇。

当然,这里有王皇后的功劳,她为了打压萧淑妃,想要武则天分走萧淑妃宠爱,而武则天入宫,起初也不过是他李治的一步棋子,可是在永徽二年,他发现武则天和他想象中不太一样。

武则天封为昭仪这年,李治找到机会如何摆脱长孙无忌,

这个所谓的长孙无忌,世人都以为是武则天杀的,实际上不是。

长孙无忌本是李治的亲舅,可他不仅欺负李治,更将李治同父异母的哥哥李恪打上了谋反的名。

当年,李治都不用审讯就知道李恪根本没有参与谋反,他是被冤枉的,可当他询问长孙无忌是否放人,长孙无忌只有一句——

“如果将来有人在以庶长子身份做文章,这就是对皇上的威胁!”

那是李治最后一次在舅舅面前露出孩子的怯弱,他哭说:“舅舅,吴王兄是我的兄长,我不能赦免他死罪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