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朱元璋的心里话(1 / 2)

加入书签

“钱庄?兵权?”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口中呢喃着这几个字。

    旋即好笑的看向那位新任的户部尚书。

    “咱还真没想过这一遭,不过这么一来,六部倒是的确两全其美了。”

    朱元璋的语气很温和,这和他以往动则震怒,然后破口大骂的表现全然不同。

    可下一刻,其声音陡然寒冷起来。

    “可咱想要的……什么都没了!”

    “真好,此次经筵,倒是将尔等的狐狸尾巴给露出来了。”

    转瞬间。

    所有人都似乎察觉到了什么面面相觑。

    而李文泰赶紧低头,急忙说道:

    “什么是狐狸尾巴,臣不懂?”

    “陛下又何出此言?六部是陛下的六部,明军也是陛下的明军,臣之所言,无非就是将其归拢到国朝六部,如此一来更利于陛下传达指令……”

    “此非臣胡言乱语,而是朝政精简的更进一步举措啊!”

    “你别给咱说那些有的没的。”朱元璋挥手一摆,“今天咱说的是七国之乱的错因!”

    “如今钱庄刚刚成立,户部若是想参与进去,也好。那就自己出白银,允许百姓买卖交易。”

    “这……”李文泰顿时表情尴尬起来,户部要是有钱,何至于陛下在宝钞提举司上下功夫?

    “说不出来了吧?都说东南富甲天下,我看它们的银铺、典当所之类的也很多吗?你们户部要是看着眼热,要不要求着咱,把它们也归拢户部……”

    “臣不敢!”李文泰再度低头。

    朱元璋则看向他们,目光在这些臣子的表情上扫过。

    这才道:

    “尔等所想的,倒是比朕还想得长远。”

    “如今云南还未收复,北元依旧虎视眈眈,朕的将士还大有可为,还不到马放南山、刀兵入库的时候!”

    两方的较量。

    似乎以朱元璋强压,而暂时获胜。

    但苏闲看得出来。

    只要就藩的话题一直在,这种试探就不会停止。

    而目前。

    大明的兵权,其实是“统军权和调兵权”分离的状态,也就是“将不专兵、军不私将”!

    大都督府掌管一切军籍,也是各个军户卫所的最高衙门。

    至于兵部,现在的权力很小,基本上只是洪武帝,发布调令的一个机构。

    若有战事,由兵部发出调令和印信,领兵的将帅拿到印信,然后率领同样收到“调令”的卫所将士,开始出征……

    出征之后,班师回朝,将士回到自己的卫所。而领兵的将帅则回到兵部,将印玺交还。

    一个卫所,最高指挥官是卫指挥使,旗下五个千户所,总约五千余人。

    而地方的卫所数量,视军情轻重缓解,并不一致。最简单的,边疆的卫所就多,内地的卫所就少。

    而各地所有的卫所,都要听从都指挥使司,最高指挥官是都指挥使!

    军户卫所制度,是朱元璋征战天下,甚至建立大明之后,最快能稳定地方、稳定政权的制度。

    他引以为豪,因为可以凭此牢牢地把控住兵权!

    可根据苏闲所知。

    眼下大明的顶层勋贵,大多都在大都督府任职。

    此时他们的权利,是稳稳的压着六部。

    但到后面,大都督府会被裁撤,然后权力逐渐缩小,跟摆设一样。届时,兵部的权利也会越来越大。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现如今的大明还要征战天下,大都督府的权势依旧无双。

    而朱元璋现在最想做的……

    卫所制度,虽然名义上能让“将兵分离”,但是到底是开国一路打江山的勋贵,目前来讲,制度依旧还流于纸面,并没有到常态化的阶段。

    这些勋贵依旧掌握着兵权,比如徐达,常年坐镇北平,北平整个防线,可都是其一手提拔出来的亲兵。

    比如邓愈、冯胜、沐英傅友德……基本上都在宁夏、山西、陕西、川蜀这片区域坐镇。

    北元残留的势力很多,大部分借助着当地的政权而和明军形成对峙。

    而朱元璋想要收回这些兵权。

    其实,就是要靠自己的儿子!

    他要分封的诸王!

    最直接的……

    燕王朱棣娶徐府长女,固然有他们之间自己的情谊。

    但皇室和勋贵的联姻,本身就是一场交换。

    徐府可以凭此永享富贵,而朱棣就藩之后,就会从徐达手里,逐渐的过渡兵权!

    还是那句话……

    朱元璋最信任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儿子,他不可能放任其它将领一直牢牢的把控地方兵权。而这个人若是儿子,那他就要放心许多。

    类似徐达和皇子联姻的,自然不是第一个。此后的勋贵和皇室的联姻,还会不断出现。

    要么是公主嫁给勋贵之子,要么是皇子迎娶勋贵之女。

    他自己就知道一个,在自己旁边坐着的十一皇子朱椿,以后就会就藩蜀王,而他迎娶的,恰恰就是洪武二十一年,将要名震大明、大破北元,受封凉国公的蓝玉之女!

    蓝玉又是常府目前掌事的蓝氏亲弟弟。

    也算是朱雄英的“舅姥爷”。

    当然现在的他,还属于“蛰伏”状态,在军中的威望不能说没有,只能说“继承了常遇春”留下的一些交情,虽然有了一些名气,但需要一场真正的滔天功绩,才能脱颖而出!

    而随着苏闲思考,在场的其它官员,也纷纷陷入各自的沉思。

    经筵到了此时,已经不需要再靠着“七国之乱”来掩饰目的了。

    该说的已经说完了。

    场面似乎一度来到了最关键的节点,所有人都在等着,那位陛下下达决定。

    可朱元璋老神在在,只是坐着,并不开口。

    一时间,气氛就越发凝重。

    终于……

    太子朱标缓缓开口,“父皇,那今日的经筵……就到这里吗?”

    此话一出。

    所有人都朝着太子看去……

    你干嘛?

    大家都等着陛下,收回自己分封诸王,起码要废掉设立王傅府、王相府这种衙门!

    更要废除当地的官员,每月去汇报政务、军务的规矩!

    一句话,藩王享富贵没事,但若是要涉及兵权,那今日的经筵就是刚刚开始!

    毕竟……

    诸臣一直想的都是,将勋贵的兵权,收回兵部。让那些流于纸面的制度,真正完整的落实,成为朝廷稳定的核心!

    最好就是派遣文官,去当地坐镇,管控武将,牢牢把握住兵权。

    将此流于制度,以后就决然不会出现,武将作乱的事情!

    只是……

    朱元璋从来都不是一个,妥协于百官的皇帝。

    “今日的经筵,咱让讲学官说的,都已经差不多了……”

    说着,他看向秦王、又看向晋王。

    “伱二人就藩之后,要牢记咱今日给你们所说的话,也要记着自己身为朱家子孙,要扛起江山,帮助你们兄长,抵御外患!”

    “咱给你们这些,但也会对你们加以限制。望汝等切记!切记!”

    此时,朱元璋的反应,让诸臣呆愕连连。

    合着刚才说了那么多,您是一句话都没听进去啊?

    而朱元璋依旧苦口婆心,“勿要让你爹失望!”

    “是!”

    几位虽然年少,但已经知道自己要扛起什么的亲王,纷纷脸上露出郑重之色。

    苏闲看着他们的表情,或许此时此刻,他们的心里着实是这样想的,给兄长好好办事,今日父皇的为难他们也看在眼里。

    未来定会拱卫京师,不落了父皇的期望!

    但以后呢?

    “陛下!”

    而正在他沉思之时。

    此刻,看着朱元璋无动于衷,一众臣子纷纷起身,“陛下既然知道七国之乱,为何还要执意如此呢?”

    “各地布政使,受朝廷之命,治理民间,获得税收,教化百姓!”

    “藩王若就藩还手握政权,那各地的百姓,到底是在听从朝廷,还是听从藩王?”

    有官员先是以“政事”相问,朱元璋气的握紧茶杯!

    但他们仿若未觉。

    只是继续道:“兵权回归兵部,而不是再分给藩王!”

    “藩王只需要家丁仆役便可,怎可执掌亲兵,甚至拥有甲胄利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