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资政院和致仕(2 / 2)

加入书签

    至于阉党官员,他们是待罪之身,没有底气反对。更何况阉党如今的首领黄立极一直被人弹劾,早就想找个机会退下去。

    如今听到皇帝对六十岁以上官员起复一任的规定,顿时觉得这是自己安全退下去的好机会,主动向皇帝请求道:

    “臣虽未曾致仕,今年却已六十岁。”

    “这些时日一直感觉力不从心,恳请陛下让臣同样只任一任。”

    “最迟两年之后,臣就从内阁离任。”

    向所有官员表明,自己最多再当两年首辅。只要再等两年,他就必然离任。免得其他官员担心他一直干下去,一直盯着他弹劾。

    这个请求一出,很多官员果然认为黄立极识趣,决定再忍两年,让他自己离任。但是这两年也不能完全放松弹劾,免得两年之后,黄立极被皇帝特旨留任。

    朱由检同样很高兴,因为自己的政策,得到了最重要的内阁首辅支持,再加上吏部尚书房壮丽的支持,扩张权力的吏科给事中也不可能反对。可以说这件事已经能够形成旨意,不会再有波折。

    以后,六十岁、七十岁以上老臣的留任权力,就落在了皇帝手里。

    六十岁以上官员,一次只任三年。三年以后没有特旨,那就不会留任。

    七十岁以上官员,一次只任一年。一年以后没有特旨,那就不会留任。

    这让朱由检的权力进一步扩充,掌握了老臣留任的主动权。

    以后,他如果看哪个老臣不满意,直接不下特旨留任就行了,根本就不用费劲心思赶下去。这对于他来说,自然十分方便。

    却不知很多老臣想的也是如此,他们就是担心被皇帝费心思赶下去,才没有激烈反对这个提议——

    都到六七十岁了,大部分官员想的是身后名,不想临到老来,还和皇帝闹翻。

    以前很多老臣受到弹劾就会请求致仕,原因就在于此。除了贪恋权位的官员外,没有人受到弹劾还会恋栈不去。

    皇帝的自动离任规定,正好能让他们体面地退下去。不至于被皇帝厌弃后,皇帝要流露出不满,然后被官员弹劾,然后请求致仕。

    这套流程麻烦不说,退得也很不体面,还不如等任期到了,自己自动退下去。

    朱由检准备问的谁想当司马懿的问题,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这让他很是高兴,向群臣道:

    “所有致仕老臣,只要愿意留京的,都可以申请去资政院。”

    “资政大臣和资政卿不用参加朝会,但是朝廷做出的决议,通政司都要传达给资政院。”

    “朕以后也会把一些政事,交给有经验的老臣,让他们提出建议,以资顾问。”

    “这些建议朝廷会认真讨论,正式回复他们。”

    给致仕老臣优待,朱由检又给资政院加了几项权力:

    “如果官员有不法行为,资政大臣和资政卿可以监督。”

    “朝廷举行廷推和廷议时,如果有需要,可以让资政大臣参与。”

    “资政大臣以前都是重臣,虽然精力不足难以担任实职。但是监督和廷推廷议这样的小事,却是有精力参与的。”

    “诸位也不想致仕后毫无权力,被一些官吏轻视吧?”

    这个决定实在是好,朝臣想到以前有很多官员致仕后,一下子从车水马龙,变得门可罗雀,当真是心有戚戚。他们虽然还没致仕,却担心自己落到那个境地。

    如今皇帝用资政院的虚职,让致仕官员可以监督官员、参加廷推廷议,那就有了一点权力,不至于让人完全无视。

    这让他们觉得,皇帝当真是为大臣考虑。让大臣致仕后的境地,不至于落差太大。

    一些老臣本来还腹诽皇帝对他们有些苛刻,听到致仕官员有这么优待后,心中都好受了很多。觉得皇帝还是优待老臣的,不是要把他们从朝堂上完全赶出去。

    所以这些老臣,对此是纷纷支持。有些年轻官员虽然不认同这个改变,不愿让致仕老臣影响朝堂局势,却被人用惯例是三品以上廷推顶了回去——

    资政大臣都是一二品官员,自然在三品以上。皇帝让他们参与廷推,这很符合惯例。

    至于廷议资格,以前就没制度,按皇帝旨意划定相应范围。如今皇帝允许资政大臣参与廷议,同样理所当然。

    所以在众多大臣、以及自忖有资格成为资政大臣的官员支持下,资政院设立的事情,当场定了下来。甚至都不需要大臣廷议,对这件事情表决。

    这让朱由检很是感慨,没想到事情如此简单。早知道资政院设立这么容易,自己早就该设置了。六七十岁老臣留任的规定,同样也早就应该定下来。

    以后自己看哪个老臣不顺眼时,也不用想法罢免,只要让他年龄到了自动离任,不特旨留任就行了。

    可以说,事情进展到现在,都是非常顺利。但是最后却有一点麻烦,需要朱由检解决——

    那就是在资政院任职的致仕官员,俸禄待遇问题。

    大明官员的致仕待遇很低,只是给廉贫不能自存、众所共知者,每年发放四石大米,免得这些官员饿死,丢朝廷的脸面。

    四石大米在乡村勉强能够一个人生活,但是京城的物价众所周知,这点钱粮不可能够生存。

    朱由检把一些致仕官员留在京城,甚至让他们在翰林院修书,自然要发些俸禄,保障他们的生存。否则闹出事来,丢的是朝廷的脸面。

    对于这种增加支出的事情,朱由检实在不愿,但是不发俸禄又说不过去。

    他仔细算了一下,资政大臣以后可能有数十人,资政卿更是可能有几百人,肯定不能把俸禄全发。

    所以在综合考虑之后,朱由检道:

    “担任资政的,如果是廉贫不能自存、众所共知者,每月发放一石月米补贴。”

    “资政大臣或资政卿在翰林院修书或有其它任务的,按品级发放一成本色,其余发放宝钞折色。”

    “待以后财政宽裕了,继续提高待遇。”

    把这些官员的俸禄,由实职官员的三成左右本色,降低到了一成。

    没任务的资政,更是只给贫困者一石月米补贴。

    朝廷每年增加的花费,不会超过万石。

    这个待遇,当真可以说很低。但是官员却不得不谢恩。

    因为这个致仕待遇,朝廷以前没有。皇帝也有心以后提高待遇,只是要在财政宽裕后——

    如今九边还有数百万欠饷没发,谁敢为致仕大臣争待遇。

    群臣只能感谢皇帝的恩德,对此表示称赞。

    就这样,在群臣的赞同下,朱由检付出一点钱粮,成功设立了资政院。

    然后,朱由检让吏部统计在京致仕大臣,准备给方从哲等人,加资政大臣或资政卿。

    资政院这个机构,朱由检暂时没有独立设置,只是在翰林院设立资政院司务厅,以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祚远,兼任司务厅主事。负责公文往来,处理日常事务。

    目前资政院的主要作用,还是作为致仕官员加衔,让他们去翰林院修书。

    这个连衙门都没有的虚置机构,看起来只是为了优待老臣。

    没有人能够想到,朱由检以后会把什么事情交给资政院、把什么事情让资政院一起廷议。

    也没有人能够料到,资政院这个虚置机构,以后有可能变成大明国会。

    朱由检对大明朝廷的现代化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清史稿》:

        资政院总裁,王公大臣内特简。

        副总裁,三品以上大臣内简充。各一人。

        掌取决公论。凡岁入岁出,法典朝章,公债税率,及被旨谘议者,经议员议决,会国务大臣上奏取裁。

        秘书厅秘书长一人,请简。一、二、三等秘书官各四人,奏补。掌计会文牍。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