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两把宝剑,仁与霸(1 / 2)
第15章两把宝剑,仁与霸
“在下……”荀彧思索了很久,几次想开口如实说,但一抬头看见张韩关切的眼神,就有一股火冒起来,又不怎么想开口。
迟疑了很久,又才下定决心叹道:“在下听闻明公之法,思索许久,方才做了一个决定。”
果然,他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在下,决定为明公推举荀氏门生、颍川谋臣,将荀氏所藏粮食、人丁以及仓谷以援军,以为明公定兖州之计。”
荀彧言辞恳切,这个决定他已经在心中思索许久,一直到今日才真正说出来。
而他也明白,在心中思量多少次都无所谓,可一旦开口说出来那就绝对没有后悔的余地了。
曹操听闻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一时神色动容,心绪定然因此感动,不过他向来深藏惯了,很少露出这等心迹。
荀氏之钱粮十分足备,储于仓中多年,每年所资的田土收成至少可有万石,数年所藏何等殷实,再加上几代人为官为吏、行走商贾等攒下来的家产,所资绝不比自己家族变卖的家产少。
而荀彧自从于河北到来之后,曹操从来没有提及此事,不愿刺痛荀彧纯真向汉、展露才学以挽狂澜之心,落下一个强逼贤臣的名声。
没想到,今日他却主动提及。
“文若,既如此,鄄城我就交给你了。”
曹操缓步而来,紧紧地握住了荀彧的手。
这种舍身成事的壮心,当然值得托付。
“明公请放心,”荀彧后退半步,双手合拢至广袖之中,鞠躬而下,“在下原本以为,以仁义惠民为主,可安万民,今日听闻明公唯才是举之言,才恍然明白格局所在。”
他神色略显激动,“袁氏、杨氏等,有天下士人追随,然过去百年汉室逐渐衰微,至今入仕门庭依旧堵塞,已经证明此法断然行不通!而大量有志之士在野无门!”
“大汉危难之际,明公既能以唯才是举招揽贤才,必可聚贤众于麾下!而后士人相继影从跟随,如此得聚人心!”
“此时,彧不能再有迟疑,令明公大计有所滞停。”
士族虽然不会站于曹操身后,可这些寒门、白丁出身的士子,定然会求途若渴,蜂拥而至。
是以谁人有才,有何等才能,可以都是曹公说了算,入兖州官途的路,可以掌控在他手中,荀氏所有之才,如果引荐而入,也有才德,以后肯定会成为勋贵。
若是不引荐的话,这些人日后再想归附也很难,只能与荀氏也分道扬镳。
与其陷入这等状况,不如将他们引入曹氏麾下,颍川士人众多,是几十年乃至百年清誉之地,不必冀州清河、荆州襄阳、江佐之地差上多少。
有多少才郎都能大有所为,不能让他们就这样埋没,或者无处可去。
荀彧深知,曹操这么做,几乎可以改变现在的用人形式,曹氏从今往后不会再倚靠士族为官吏。
不光是张邈控制不住地方官吏,他荀氏最大的功绩也没了。
“哈哈哈,”曹操欣慰的大笑起来,顺势走了过来,双手也搭在荀彧的肩上,“文若,有你这番话,胜过十万雄兵。”
“不光兖州交托于你,今年的钱粮、人才任用,我也都会依伱之言,各地官吏的任用,最好是由你管辖,如此也能因材施用。”
曹操欣慰的扫视荀彧和张韩,不知为何,总感觉现在麾下文武越发强盛,肩上的担子轻多了。
至少比起当年只靠家族帮扶创业,要好得多,万步道路难,而今无非是脚步越发稳固罢了。
荀彧深感触动,双手拱起而下,朗声道:“多谢明公。”
“诶~”曹操凑到近前来,一直缓缓凑近了荀彧的身前,压低声音缓缓道:“君,若有朝一日能唤我一声主公,该当多好。”
荀彧啊,心还是太恋汉室了。
当然,也可能不是汉室,是囿于清誉,是自己的底线自尊,不会踏出来。
……
四月底,曹操将东郡、济北两地的屯田事宜安置好之后,得到了不计其数的良田。
随处可见童子放牧、更牛食草的场景,田土间的布衣百姓,或是热火朝天、汗流浃背,或是脚步匆匆、忙碌赶往田地。
东郡境内一派欣欣向荣。
↑返回顶部↑